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難以評價的晚清名臣——張之洞

時間:2022-04-12 12:48:01    來源:中華網熱點新聞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中,張之洞是一個很難評價的人物,他的一生極其復雜。不容置疑,張之洞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人物,是一位有名的洋務派,他在近代實業、教育、軍事、文化等各方面都做出了很多貢獻。

張之洞早年在京為官,屬于清流派。自光緒七年他任山西巡撫,歷任兩廣總督、湖廣總督、代理兩江總督,晚年入軍機處,直到1909年去世。他死后兩年,爆發了武昌起義,清王朝滅亡。因此,他是清朝268年歷史上統治階級上層中最后一個死去的重要人物。

從張之洞的一生來看,他和近代許多人物一樣,具有矛盾性格,他身上反映了錯綜復雜的矛盾,反映了時代的特征。當時中國已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封建主義的東西將要退出歷史舞臺,但它還沒有死亡,還相當強大;資本主義已經產生,但還沒有成長壯大。舊的未死,新的方生,正處于過渡時期。張之洞的言論、行動、思想正反映了當時這個時代特點。

一方面,張之洞在歷次對外戰爭中是抵抗派,是愛國者;另一方面,他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統治秩序的維護者。一方面,他在中國近代化起步時,學習西方,開工廠、筑鐵路、辦學堂,倡導新事物,做出了重大貢獻;而另一方面,他對舊事物、舊思想戀戀不舍,千方百計加以維護。他身上的這種矛盾,典型地反映了晚清的時代特征。

盡管張之洞是一個矛盾人物,一生也有功有過,但總體來說,他做了許多有益于國家民族、有益于后代的事情。他的一生政績和事業是很突出的。

張之洞一生積極地、熱誠地、全身心地投入洋務運動,是繼李鴻章之后最重要的洋務派。他的成績以辦漢陽鐵廠為最重要。當時既沒有經驗,也缺乏經費,更不懂科學技術,可以說張之洞在黑暗中摸索前進,困難之大、問題之多,難以想象。

然而,張之洞還是不畏困難和阻力,艱苦創業,終于建成了當時亞洲最大、最先進的銅鐵廠。其實,張之洞完全不必去費心建廠,他可以像大多數官僚那樣養尊處優,無所事事。但他還是不畏困難,堅韌不拔,這種堅持奮斗、為國為民的精神是十分可貴的。

在教育上,張之洞開設了許多書院和新式學堂,同時派學生留日學習。當時的官費留學生中以兩湖最多,占全國的四分之一,我們所熟悉的黃興、宋教仁、蔡鍔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張之洞在編練新軍上也有所貢獻。他所編練的自強軍成為甲午戰后振興軍隊的典范,和袁世凱小站練兵同時起步,他的湖北新軍第六鎮與北洋軍隊不同,它的思想很開明,所以革命青年大批涌入,革命思想廣泛傳播,后來成為武昌起義的發動者和主力。

雖然張之洞本人是個官僚,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他開工廠、建鐵路、練軍隊都是為了鞏固封建統治,但結果卻走向了反面,挖了清朝統治的墻角,培養了自己的掘墓人,這是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的。

不過,他也確實做了很多事情,客觀上有利于國家民族。晚清封疆督撫大員數百人,有幾個是肯這樣做事的?誰肯去辦實業、開學堂自討苦吃,為籌措經費而弄得焦頭爛額?當時許多官僚認為張之洞是在干傻事,還有人諷刺他好大喜功,我們后人對他作為先驅者碰到的困難和作為開拓者所含的苦衷,應該更多地去理解。

張之洞在反侵略戰爭中是什么態度呢?可以說,他的一生自始至終反對外國侵略,是個抵抗派。這可以從他早三件大事中的思想、主張和行動來進行考察。

第一件事是伊犁交涉問題。沙俄侵占伊犁,崇厚簽訂的《里瓦幾亞條約》喪權辱國,舉國嘩然。這個時候,張之洞協同張佩綸、陳寶琛帶頭反對,迫使清政府派曾紀澤改訂條約。雖然最終的還是個不平等條約,卻也多少挽回了一些權利,應該說張之洞的愛國言行產生了實際的效果。

第二件事是中法戰爭。由于張之洞竭力主戰,清政府就把他從山西巡撫調任兩廣總督,實際上由他主持戰事。張之洞堅決抵抗,積極備戰。他提出幾個建議,其中一件便是奏請朝廷起用劉永福。

當時在是否起用劉永福的問題上有爭議,張之洞主張重用,朝廷聽從了他的建議,給劉永福以正式官銜,封為記名提督。此外,他還起用了老將馮子材,馮子材本已退休在家,張之洞把他請出山,給以兵權,終于取得了著名的鎮南關大捷。

另外,張之洞還大力支持劉銘傳在臺灣抗擊法軍,資助30萬兩軍餉,并派粵語軍支援。在中法戰爭中,張之洞不是統帥,但實際上是坐鎮后方指揮調度,可以說他的功績是顯著的。

第三件事便是中日甲午戰爭。他在戰時已調任兩江總督,為了抗敵,他把兩江、湖廣的軍隊大批北調,并借款支援東北的抗戰,態度很積極。待到馬關談判時,張之洞又堅決反對割臺,他大膽陳奏聲稱:如果簽約,"坐視赤縣神州,自我而淪為異域,皇太后、皇上將如后世史書何?"鋒芒直指慈禧、光緒。

及至日本割臺,臺民激烈反抗之時,朝廷斷絕對臺支援,而張之洞不顧朝廷禁令,由匯豐銀行籌款援助臺灣抗日,所以當時有人指責他,說臺民"反叛"是受他的指使。

在中國近代史上,身居高位、掌握一定權力的大臣堅決反侵略的很少,可以說是鳳毛麟角。林則徐、左宗棠較突出,張之洞也算是一個。他雖未帶兵上前線,但一生站在抵抗派一邊,在關鍵時刻,有言論、有行動,能考慮民族利益,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當然,張之洞本人是過渡時代的人物,在他身上新舊思想沖突很鮮明。他是清朝大臣,忠于朝廷,維護封建統治;他崇奉儒學,維護綱常倫理,這兩個方面貫穿于他的思想和行動。時代在飛速前進,他就跟不上時代,逐漸成為落伍者。

戊戌維新是張之洞的一個轉折點,這時的新舊沖突非常明顯。他本來是支持變法的,對康梁也很友好,特別是在湖廣總督署衙門接待了當時僅為舉人的梁啟超,禮遇不亞于上賓。另外,戊戌六君子的楊銳是張之洞的得意門生,關系甚密,劉光第也是他所推薦。

然而,張之洞和維新派之間漸有分歧,并走向了對立。開始僅僅是學術上的,張之洞對公養學有意見,后來發展到政治分歧,反對"民權說",最終于康梁反目。后來,他又著《勸學篇》反對維新派,并鎮壓了唐才常的自立軍,而自立軍就是在康有為的領導之下,以勤王為名搞武裝斗爭的軍隊。

總之,張之洞是個矛盾人物,他做了很多好事,在歷次對外戰爭中也是堅決抵抗的,這點正是他與李鴻章的最大不同。但他身上也有許多舊的東西,跟不上時代的前進而落后于時代。不過話又說回來,跟不上時代是那個時期歷史人物的普遍缺陷,我們不能對張之洞過于苛求。

關鍵詞: 他的一生 重要人物 湖廣總督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