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明成祖朱棣為何不削藩王?他不擔心藩王造反嗎?

時間:2022-04-16 18:50:32    來源:中華網熱點新聞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燕王朱棣以尊祖訓、誅奸臣、為國"靖難"為名,誓師出征,展開了他的謀反大業。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南京城陷,宮中火起,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蹤。燕王朱棣廢除建文年號,登基為帝,年號永樂。

朱棣的登基稱帝,意味著他以藩王的身份謀反成功,但謀反成功的朱棣卻并沒有因此而削藩,難道他不擔心其他藩王造反嗎?

擔心自然是擔心,可朱棣也有他的顧慮。

朱棣稱帝后,跟朱允炆一樣,面臨著藩鎮割據力量太強的問題。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削弱藩王力量,可如果朱棣這樣做了,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臉!

當初朱允炆削藩,朱棣反對削藩,并靖難為名,謀反成功。如今成功登基后,再削藩王的話,那就是告訴天下人,當初發起靖難之役,純粹就是為了謀反。

再者,朱棣若是削藩,削的就是自己的親兄弟,傳到民間,影響不好。

藩王勢力強大,始終是朱棣心頭大患,朱棣深思熟慮后,決定在不削藩的前提下,換個角度削弱藩王權力。

所以朱棣對藩王制度進行改革,通過限制藩王的權力,有效遏制藩王作亂。

第一,未經皇帝允許,任何藩王不能離開自己封地所在的城池。

第二,任何藩王不允許私募士兵,對每個王府規定一定數量的護衛,超過數量就要受罰。

第三,不允許藩王及其后代從事任何生產生活,也允許考試為官。他們只需要定期領取朝廷俸祿和地方賦稅即可。

第四,凡藩王屬地的官員,全部由朝廷任命,朱棣通過此舉,既管理了藩王封地,還能密切監視藩王勢力,一舉兩得。

就這樣,朱棣沒有采取具體的削藩措施,就已經將藩王的權力有效遏制,相比于朱允炆的削藩行為,朱棣的方法無疑更合適。

總結來說,建文帝朱允炆削藩太過著急,而朱棣的方法更巧妙。

由這件事可見,朱棣雖是謀反的皇帝,但的確很有出色的才能。

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使得明朝綜合國力迅速增長。

據明史記載,"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幅隕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可掩哉。"

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大意就是說明成祖朱棣文武全才,寬嚴并濟,知人善任,讒間不行,用兵應變,機智神勇。郡縣有遇到災害的,就免租賑災,榮受直言,保全功臣。外國受封之國多達三十余個,國勢極盛!唯獨對建文帝忠臣處理過狠,不能說是沒有遺憾的。

本文由『揮墨歷史』創作,喜歡請關注。

本號已簽約"維權騎士",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您尊重原創,遵守道德底線。

關鍵詞: 明成祖朱棣 知人善任 生產生活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