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同樣是北伐 為何諸葛亮備受肯定 姜維卻飽受批評

時間:2022-04-27 10:55:11    來源:中華網熱點新聞    

228年春天,諸葛亮率領大軍攻打祁山,拉開了北伐的序幕。到234年為止,諸葛亮在4年多時間里,親自主持了5次規模不等的北伐。

238年-262年之間,諸葛亮的繼承者、大將姜維,進行了11次北伐。

對于諸葛亮和姜維的北伐,人們評論不一。

對于諸葛亮的北伐,絕大多數人持肯定態度,"出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更是抹上一層悲壯的色彩;對于姜維的北伐,大家卻一邊倒地持批評態度。

諸葛亮和姜維都是北伐,評價差別為何如此大?分析一下,大致有如下三點原因:

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戰略家,他之所以要孜孜不倦地進行北伐,一方面固然是為了報答劉備對他的知遇之恩,完成"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遺愿;另一方面卻是以攻為守,不斷騷擾曹魏,使其疲于奔命,不能沉心靜氣搞發展,恢復經濟,變得更加強大。

基于此,諸葛亮在主持北伐時,盡量將出征軍隊總數維持在數萬,不像劉備在夷陵之戰中那樣傾巢而出。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哪怕最后失敗了,甚至全軍覆沒,也不會對蜀漢政權產生致命的影響。

事實上,就是這幾萬人馬,諸葛亮也極為珍惜。他在北伐時,有機會就打,沒有機會馬上撤退,決不戀戰。所以,雖然5次北伐,諸葛亮敗多勝少,卻沒有遭到什么損失,反而收獲巨大。同時,通過常年小規模戰事,有效地提升了軍隊的戰斗力。

姜維在最初進行北伐時,由于費祎的限制,每次帶兵不超過1萬人。費祎死后,朝廷里就無人能夠限制姜維了,他所率領的部隊規模越來越大,幾乎是以舉國之力來北伐。

而且,姜維作戰往往與曹魏硬碰硬。雖然11次北伐,姜維5勝4平2敗,屬于敗少勝多,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做法,讓諸葛亮通過實戰訓練出來的軍隊被消耗殆盡。道理很簡單,曹魏軍隊傷亡數千上萬人,影響不大;如果蜀漢傷亡這么多人,那可是傷筋動骨了。

223年,劉備病逝于永安(今重慶市奉節縣)。諸葛亮奉命托孤,處理朝政。他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派尚書令鄧芝到孫吳去,修復關系。

在諸葛亮看來,蜀漢是無法與曹魏單打獨斗的,一定要將孫吳聯合起來,共同抵抗曹魏,才有一絲勝算。

諸葛亮在開展北伐時,非常注重與孫吳進行整體聯動,共進共退。如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孫吳這邊也與曹魏進行激戰,孫吳大將陸遜在石亭之戰中打敗曹魏軍隊。234年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邀請孫吳聯合征伐曹魏,孫權親自率領10萬大軍出征。

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的北伐與孫吳的北伐相互響應、進退自如。

姜維進行北伐時,孫吳的老一輩文臣武將紛紛凋零,蜀漢與孫吳的國家聯盟已經有名無實。姜維的北伐,往往陷入單獨作戰的泥潭。如此一來,曹魏就能集中精力來對付姜維。姜維的北伐一次比一次輸得慘。

到262年,曹魏大將鄧艾抓住姜維懸師遠征、戰線漫長、給養困難、難以持久的弱點,果斷發起反擊,重挫姜維,使得蜀漢軍力嚴重衰減,再無能力發起新的北伐。

諸葛亮進行北伐時,曹魏政權取代漢室還沒多久,他打著"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旗幟,很得人心,具有比較廣泛的民意基礎。因此,當他北伐北涼等地時,當地民眾紛紛歸附。

同時,諸葛亮通過北伐,穩定了邊境漢中,讓漢中的老百姓有歸屬感,促進了漢中的經濟發展,自然眾望所歸,獲得民眾的支持。在朝廷里,諸葛亮為人處事公平公正,獲得了上至皇帝,下至大臣的普遍支持。

因此,諸葛亮進行北伐,能夠得到朝野的一致擁護。

姜維進行北伐時,曹魏已經完成了北方的統一,國家進入穩定狀態。"興復漢室,還于舊都"不再具有正當性。

連年不斷的戰爭,讓老百姓不堪其擾,老百姓不愿意為戰爭付出犧牲,北伐就失去了民意基礎。豈止老百姓不滿,就連蜀漢后主劉禪和一幫大臣,都對北伐產生了抵觸心理。反對北伐的人越來越多,不光是亂臣黃皓之流,還包括忠心為國的諸葛瞻、廖化等。

我們可以斷言,就算姜維的北伐不被鄧艾中止,遲早也會從內部土崩瓦解。

【參考資料:《三國志》《晉書》等】

關鍵詞: 傾巢而出 疲于奔命 曹魏政權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