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此人是趙云的發小,與張飛有過較量,此后卻無影無蹤!

時間:2022-05-08 10:39:35    來源:中華網熱點新聞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發生在劉備鎮守新野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夏侯惇、李典、于禁、趙云和張飛。原文如下:

夏侯惇只顧催軍趕殺。于禁、李典趕到窄狹處,兩邊都是蘆葦。典謂禁曰:"欺敵者必敗。南道路狹,山川相逼。樹木叢雜,倘彼用火攻,奈何?"禁曰:"君言是也。吾當往前為都督言之;君可止住后軍。"李典便勒回馬,大叫:"后軍慢行!"人馬走發,那里攔當得住?于禁驟馬大叫:"前軍都督且住!"夏侯惇正走之間,見于禁從后軍奔來,便問何故。禁曰:"南道路狹,山川相逼,樹木叢雜,可防火攻。"

夏侯惇猛省,即回馬令軍馬勿進。言未已,只聽背后喊聲震起,早望見一派火光燒著,隨后兩邊蘆葦亦著。一霎時,四面八方,盡皆是火;又值風大,火勢愈猛。曹家人馬,自相踐踏,死者不計其數。趙云回軍趕殺,夏侯惇冒煙突火而走。李典見勢頭不好,急奔回博望城時,火光中一軍攔住。當先大將,乃關云長也。李典縱馬混戰,奪路而走。于禁見糧草車輛,都被火燒,便投小路奔逃去了。夏侯蘭、韓浩來救糧草,正遇張飛。戰不數合,張飛一槍刺夏侯蘭于馬下。韓浩奪路走脫。直殺到天明,卻才收軍。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得知劉備不斷擴充實力,曹操派遣夏侯惇、李典等人率部十萬向新野發動進攻。諸葛亮隨即調兵遣將,命關羽和張飛分別在豫山和安林一帶埋伏,關平和劉封在博望坡后潛伏,要命趙云為先鋒誘敵。戰事打響后,趙云按照諸葛亮的戰前部署,佯輸詐敗,將夏侯惇等人誘至博望坡,關平和劉封放火,關羽和張飛殺出,將夏侯惇擊敗。至此,諸葛亮也取得了出山后的第一場勝利。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文中提到的"不計其數", 意為沒辦法計算數目,形容極多。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宋代周密所撰《癸辛雜識別集下·襄陽始末》中的"火炮、藥箭射死北兵及墜水者,不計其數。"

小說中提到的這場博望坡之戰,在歷史上的確出現過,但時間及參與卻有著巨大的差異。按照《三國志·先主傳》的記載,這場戰斗發生在獻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當時,荊州牧劉表派遣劉備進軍博望坡,與曹魏大將夏侯惇、于禁、李典等人交戰。該傳稱:"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而從《三國志·諸葛亮傳》的記載得知,劉備"三顧茅廬"的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年底。故此,歷史上的博望坡之戰與諸葛亮并無關系。而在小說當中,作者為了突出諸葛亮的智慧,故意將此戰的時間推后,并將真正的指揮者劉備改成了諸葛亮。

小說中的這個故事情節中還有一處只得注意,那便是張飛刺死的夏侯蘭。此人不僅是位真實的歷史人物,還是趙云的同鄉。《三國志·趙云傳》注引《云別傳》稱:"(夏侯)蘭是(趙)云鄉里人,少小相知。"此人的結局也并非如小說所言的死于張飛的槍下,而是在戰斗中被俘。趙云得知這一消息后向劉備求情,劉備不但沒有殺死夏侯蘭,還將其任命為軍正,負責軍紀的執行和監督。不過,自從夏侯蘭歸順劉備后,此人的事跡便不見于史籍,也不知道他的最后結局如何。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關鍵詞: 不計其數 三國演義 博望坡之戰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