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膠州膠東國際文化客廳展出鎮廳之寶 曾是清皇家寺院法器

時間:2022-05-30 10:11:41    來源:青島早報    

日,在膠州膠東國際文化客廳內,由這家文化客廳出資拍回的一條重達上百斤、距今300多年歷史的古石魚,正式對外展出。由于它曾是北京一所皇家寺院的法器和鎮院之寶,以及還有能消災避禍的傳說,所以一經展出就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參觀和祈福。

“最有專家來到現場,對石魚歲數提出疑問,雖然石魚初步鑒定為產自清康熙年間,但寺廟建成年代遠在清代之前,所以對于它的制成年代仍需進一步推敲。此外,對石魚的材質和失傳原因也提出了不同看法,今后我們也將對石魚作進一步的考證,爭取早日解開它的前世今生。”青島膠東國際文化客廳負責人劉琳說。

石魚歷經滄桑如同“化石”

青島膠東國際文化客廳位于膠州膠東街道,日,記者來到這家文化客廳,客廳北側有一個展覽臺,只見一條古石魚高高懸掛在展覽臺正中央一個名為“龍門”的木質建筑物當中。展臺四周正圍著不少人在祈福,還有一些人沿著石魚身體不斷撫摸,以求庇佑。“聽說這條石魚很有來頭,還流傳著很多能消災避禍的傳說,這不就過來看看,順便沾沾靈氣。”“石魚傳到現在有好幾百年了,看著模樣確實不一般,來看看摸摸,也是圖個吉祥。”在現場,人們對于石魚的來歷議論紛紛。

記者看到,古石魚全身墨綠色,長120厘米,均寬30厘米,厚2厘米左右,足有上百斤。魚頭、魚嘴、魚須、魚鱗、魚尾、魚鰭……石魚雖然歷經數百年滄桑,但這些部位依然清楚可見,形象逼真,儼然一條歷經萬年風霜的“魚化石”。值得注意的是,魚身一側還分布著一些后天形成的小氣泡,用手輕輕撫摸魚身,非常柔順絲滑,沒有一點粗糙感,手指輕輕敲擊,一股靈動清脆之音便回響在四周。

石魚曾是清皇家寺院法器

“幾年前我們聽說有一家拍賣行準備拍賣這個石魚,本著保護它的目的,我們客廳就拍了回來,現在已經成了我們的寶貝之一,以后我們會好好將它保護起來,并傳承下去。”青島膠東國際文化客廳負責人劉琳說,石魚拍回來后,經過專家鑒定,初步認為,古石魚以前曾是北京一所皇家寺院名為“鐘鼓魚磬”的法器和鎮寺之寶,當初這家寺廟還專門設立了一個魚王廟殿用來擺放石魚,石魚應該是清康熙年間所制,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而在清代晚期,這條石魚曾經不知所蹤。

據史料記載,從康熙到光緒200多年時間里,每位皇帝都曾到過北京這所皇家寺廟敬香禮佛。來此進香的官宦、學子、商賈、百姓更是絡繹不絕。而關于石魚的這段記載是:在寺廟西側有個龍王殿,又稱石魚殿,殿前檐下,掛有一條石魚,體長5尺,呈墨綠色,敲擊時,能發出金石之聲。

古石魚仍有三大謎團待解

據劉琳介紹,古石魚至今還流傳著一個美麗故事,傳說這條石魚原來是南海龍王進獻給玉皇大帝的神魚,放養在瑤池里。有一年天下大旱,疫病流行,玉皇大帝就派這條神魚下凡人間拯救百姓。石魚廣有神力,在當時的天下南七北六的十三個省里,無論哪個省發生了旱災,只要敲擊一下魚身相應的部位,那個地方就能夠下雨,人的身上什么地方有了疫病,只要用手摸一下魚身上的相應的部位,疫病就可以痊愈。民間有“摸魚頭,安;摸魚背,康康健;摸魚腹,財富滿滿;摸魚尾,好運連連”的說法。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對于古石魚的前世今生,專家們提出了三大不同看法。一,有專家認為,根據史料,北京這所皇家寺院始建于晉朝,寺院名字也是多次更改,所以據此推斷,石魚的制成年代有可能要比清康熙還要早;二,對于石魚的石料材質,直到現在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說石魚有可能是用隕石所制,有人則說是用位于北京和河北區域之間民間稱為“魚籽石”石料制作而成,所以材質一說也是撲朔迷離;三,石魚曾經失蹤過一段時間,但時隔數十年仍保存完整,對于它的失蹤原因也是一個未解之謎。

這些傳說為石魚增加了諸多神秘色彩,或許在相關專家的進一步研究下,古石魚身世終會真相大白。(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牟成梓張涵攝影報道)

關鍵詞: 膠州膠東國際文化客廳 鎮廳之寶 古石魚身世 古石魚前世今生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