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此國曾多次幫助唐朝,唐朝卻在危急關頭落井下石,忘恩負義?

時間:2022-06-10 09:43:54    來源:中華網熱點新聞    

我國古代的漢人政權幾乎一直面臨著少數民族的威脅,甚至有著五胡亂華和靖康之亂這樣的慘劇。但是有一個朝代卻一反常態,中原王朝和邊境的一個少數民族纏綿糾葛了100多年,甚至在中原王朝落難的時候這個邊疆少數民族還力相助,使得自身能夠延續百年壽命。然而在絕對的利益,這個少數民族政權,最終又被中原王朝所滅亡。這對奇葩的組合,就是大唐王朝和回鶻民族。

回鶻貴族·壁畫

回鶻是一個民族,更是一個國家,他們是突厥后裔,是隋唐時期突厥汗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元646年,回鶻配合唐朝攻滅了薛延陀部落。公元744年,回鶻首領骨力裴羅建立了回紇汗國。公元788年,回紇改名為回鶻。

回鶻從一開始立國就和大唐保持了良好的關系,唐朝的中央政府甚至在回鶻地區派駐官員和收取賦稅,所以說當時的回鶻相當于大唐政府的一個不完全自治區。 這種制度后來被叫做"羈縻府州"制度,是中央管理邊疆少數民族的有效手段。雖然回鶻是突厥后裔,但是他們并不依靠掠奪農耕民族過活,相反他們通過雇傭軍的形式幫助唐朝作戰。

現代臨摹設色的唐代李思訓絹本畫《明皇幸蜀圖》

安史之亂爆發以后,如果沒有回鶻軍隊的參與,也許郭子儀很難完成驚天偉業。然而就是這一場戰役,讓回湖的滅亡的滅亡成為了必然。公元756年8月,《資治通鑒·唐紀·唐紀三十四》記載:"回紇可汗、吐蕃贊普相繼遣使請助國討賊,宴賜而遣之。"暫且不論,是回鶻主動提供幫助,還適應唐朝政府的請求。一年后,《資治通鑒·唐紀·唐紀三十五》記載:"懷仁可汗遣其子葉護及將軍帝德等將精兵四千馀人來至鳳翔。上引見葉護,宴勞賜賚,惟其所欲。 也許我們在史書上看到的是一個主動幫助中央政府評判的少數民族,然而事實上他們與皇帝早有約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這其實是一種赤裸裸的利益交換,同時這也給回鶻的滅亡埋下了最強的伏筆。

回鶻的愿望最終還是實現了,《舊唐書》記載:"及平洛陽,回紇恣行殘忍,縱火焚圣善寺和白馬寺,死傷者萬計,累旬火焰不止,且大掠坊市,比屋蕩盡,人以紙為衣。"

元·回鶻畫家丁野夫·《盤龍咒水圖》·立軸設色紙本 部分

這種上不得臺面的利益交換,在戰爭面前最終被證明是極不可取的。當戰役取得階段性勝利的時候,唐朝并沒有如約允許回鶻展開掠奪。公元757年9月,《資治通鑒·唐紀·唐紀三十五》記載:"今始得西京,若遽俘掠,則東京之人皆為賊固守,不可復取矣,愿至東京乃如約。"在其后陸續開展的一些戰役中,回鶻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當時戰亂后中華大地荒蕪的景象和腐敗懦弱的軍隊讓回鶻軍對產生了十分嚴重的輕視心理。一方面,唐朝政府沒有如約及時付給報酬;另一方面,回鶻由于輕視的心理,對唐朝中央政府做出了許多不禮貌的行為。

回鶻汗國與唐朝疆域對比

安史之亂之后,唐朝又延續了150多年的生命,然而這次大的戰亂讓強盛的大唐王朝由盛轉衰。回鶻汗國在最強盛時期,其領土面積甚至接近大唐王朝的一半領土。然而其對內部殘暴的統治,注定了它不是一個長命的王朝,最終黠戛斯族脫穎而出。

唐朝的21個皇帝除了開國幾代君王,剩下的基本都是無所作為的昏君,直到第15任皇帝唐武宗李炎的時候才多少恢復了一些太宗太祖的英武氣概。雖然唐武宗李炎還算不上雄才大略,但是他的知人善任終于給行將就木的大唐王朝注入了一絲活力。而與此同時,回鶻終于在內憂外患之下被黠戛斯人打翻在地。

唐武宗李炎

公元840年,回鶻被黠戛斯人擊敗,十萬精銳軍隊戰死,烏介可汗請求南下內附中原,唐武宗很干脆的拒絕了這個請求。回鶻在中原大地上的曾經連戰連捷,終于讓他們的心不再安分,他們的三十萬部眾開始分路南侵,百年恩義從此徹底斷絕。公元842年,窮途末路的烏介可汗兵敗被殺。《資治通鑒·唐紀·唐紀六十二》記載:"……庚子,大破回鶻于殺胡山,可汗被瘡,與數百騎遁去……"。

糾葛了百年的恩怨情仇,最終以一方國滅為結束。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當大唐王朝興盛強大的時候回鶻是最忠心的附屬國;當大唐陷入內亂和蕭條的時候,回鶻又會生出不恭敬的心態和做法。這與道德和義氣沒有絲毫關系,我們也很難用簡單的善惡去評價兩個兩個國家。國與國之間無論是合作還是對立,無非是利益上的交換而已,只是有的時候并非赤裸裸。

參考文獻:《資治通鑒》,《舊唐書》等。

關鍵詞: 少數民族 資治通鑒 中央政府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