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快播報】張遼本該壽終正寢, 為何卻倒在丁奉箭下, 原因主要有兩個

時間:2022-06-21 05:31:39    來源:中華網熱點新聞    


(相關資料圖)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于《三國演義》第八十六回,發生在曹丕率三十萬大軍進犯東吳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曹丕、孫韶、丁奉和張遼。原文如下:

(曹)丕問左右曰:"此何故也?"近臣奏曰:"想聞陛下天兵來到,故望風逃竄耳。"丕暗笑。及至天曉,大霧迷漫,對面不見。須臾風起,霧散云收,望見江南一帶皆是連城:城樓上槍刀耀日,遍城盡插旌旗號帶。頃刻數次人來報:"南徐沿江一帶,直至石頭城,一連數百里,城郭舟車,連綿不絕,一夜成就。"曹丕大驚。原來徐盛束縛蘆葦為人,盡穿青衣,執旌旗,立于假城疑樓之上。魏兵見城上許多人馬,如何不膽寒?丕嘆曰:"魏雖有武士千群,無所用之。江南人物如此,未可圖也!"……

忽然鼓角齊鳴,喊聲大震,刺斜里一彪軍殺到:為首大將,乃孫韶也……岸上一彪軍殺來;為首一將,乃丁奉也。張遼急拍馬來迎,被奉一箭射中其腰,卻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折軍無數。背后孫韶、丁奉奪得馬匹、車仗、船只、器械不計其數。魏兵大敗而回。吳將徐盛全獲大功,吳王重加賞賜。張遼回到許昌,箭瘡迸裂而亡,曹丕厚葬之,不在話下。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魏文帝曹丕得知孫劉兩家恢復聯盟關系,勃然大怒,不顧大臣辛毗的反對,親自率領三十萬大軍進犯江東。孫權聞訊后,急招文武商議。大將徐盛獻出疑兵之計,用蘆葦偽裝成士兵、城郭、舟車模樣,布置在南徐沿江一帶,直至石頭城,一連數百里。此計若然奏效,令曹丕不敢貿然前進。曹丕又突然得知趙云率部直取長安的消息,心中恐慌。就在此時,東吳大軍殺出,曹軍慘敗,名將張遼也被丁奉射傷,返回許昌后不久箭瘡迸裂而亡。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文中提到的"鼓角齊鳴", 意為戰鼓響,號角鳴。形容軍隊出擊時的雄壯陣勢。這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小說中描述的這次曹丕伐吳之戰,在歷史上的確發生過,時間是在魏文帝黃初五年(公元224年)。《三國志?徐盛傳》載:"后魏文帝大出,有渡江之志,盛建計從建業筑圍,作薄落,圍上設假樓,江中浮船。諸將以為無益,盛不聽,固立之。文帝到廣陵,望圍愕然,彌漫數百里,而江水盛長,便引軍退。"這一計策收獲了奇效。曹丕隔江遙望,立即中計,以為東吳已經做好了周密的防御準備。此時,正值長江水勢大漲。曹丕無奈,只好撤軍回國。

那么,張遼是否如小說所言是在這場戰斗中被丁奉射殺的呢?答案是否定的。據《三國志?張遼傳》載:"孫權復叛,帝遣遼乘舟,與曹休至海陵,臨江……是歲,遼與諸將破權將呂范。遼病篤,遂薨于江都。帝為流涕,謚曰剛侯。"文中的"是歲"是什么時間呢?是魏文帝黃初三年(公元222年)。這個時間比小說中曹丕與孫權之戰的時間還要早兩年。這也就意味著曹丕被徐盛疑兵之計所迷惑而撤軍時,張遼早已在兩年前就去世了,他也就不可能參戰,更不可能死在丁奉的箭下。

關鍵詞: 鼓角齊鳴 疑兵之計 三國演義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