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湖北國際漆藝三年展 當代漆藝造物的五種社會學觀察

時間:2019-08-27 10:55:44    來源:中國文化報    

正在湖北美術館展出的第四屆“湖北國際漆藝三年展”旨在通過對當代漆藝“制器尚象”精神內涵的發掘,從“器”和“象”兩個層面,繼續拓展歷屆展覽對當代漆藝古今之變的探索和對當代漆藝觀念性感悟與表達的認知。展覽在呈現傳統漆藝當代轉換多樣性的同時,還意在以東方大漆作為媒介的“猶天地之造化”的“器”與“象”,聚“氣”為“場”,營造心理與精神時空,表達對詩意生活的向往追求。

為此,展覽采取了特邀與征集相結合的方式,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125位藝術家,共同探索漆藝創作的多元化。根據藝術家們的漆藝實踐,我們可以社會學敘事的性質將作品歸為不同類型:

一是借鑒西方現代藝術經驗,利用大漆媒介創作漆器與漆畫。中、日、韓三國漆藝創作的前輩藝術家皆以此路徑開拓傳統漆藝的現、當代轉換歷程。如我國的喬十光在其對中國少數民族的描繪中,采用鋁粉、罩漆、打磨等獨特技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現代繪畫“鏡像平面性”,在將現代“繪畫性”融入傳統漆藝的同時,也豐富了傳統漆藝的技法。韓國的金圣洙則從韓國傳統的珍珠鑲嵌工藝獲取靈感,將此種工藝和金屬、木材合并使用,創造極富變化的色彩,對日出、山水等自然景觀進行抽象性描繪。而日本的大西長利則從“漆塑”入手,將大漆附著于抽象的現代藝術胎體之上,塑造現代亞洲獨特的自然意象。追隨老漆藝家的步伐,梁遠、張溫帙、沈克龍、鐘聲等中生代漆藝家延續了漆藝對抽象性、物性、在場性等當代藝術觀念的探索,他們通過對大漆媒介的創造性運用,在擴充漆藝表現力的同時,也拓展著當代藝術的邊界。

二是以自然物象如山水、樹石、花鳥等為母題的創作。在中國古代漆器的傳世遺珍中,有大量通過對自然的觀察來進行創作的佳構,而當代漆藝家們的此類創作則意在表達回歸精神家園的訴求。如郭小一的《心華》《覺華》,以花為母題的抽象造型,表達了對自然和生活的多維度感受。同時,漆藝家在對自然觀察的基礎上還融入了環保意識等當代主題,從而豐富了漆藝的內涵。如周劍石的《自然、小鳥和我們》通過對兒時生活環境的摹寫,反思現代工業給環境帶來的傷害。

三是創造性地挪用“器”與“物”,或以麻布與漆的自由塑造創新“漆立體”藝術語言;或改進傳統漆藝技法將漆藝材質的特殊美感用于時代的藝術表達。前者可以日本漆藝家田中信行為代表,他所創造的極具表現力的漆立體造型,既是對傳統器物概念的顛覆,也是對現代造物概念的挪用。而中國藝術家謝震則在其最新的《界上·山月》系列中,通過麻絲素髹在二維的平面上營造出三維空間效果,賦予傳統山水如衛星遙感圖般的神奇質感。

四是對中國傳統文化語境與文脈的回望。藝術家通過漆藝來對中國古典神話、哲學經典進行視覺化闡釋,并以此與當代生活建立正向或反向的聯系。如湯志義的《時間的塵埃》,通過對歷史經卷腐蝕殘損意象的抽象化,表達東方獨有的線性時間觀,以此詮釋相對于時間而言的生命物質的渺小。

五是直面當代生活,表達藝術家對當代文化的感知與立場。如鄭磊和袁慧生創作的《蠶食》,將大漆附著于破碎的“宋瓷”之上,暗喻蠶在破繭而出之后留下的蠶繭,希望通過這種生命遞進演化的過程來引發對當下文化問題的思考。

當然,由于漆藝語言的多樣性,不少藝術家的作品可能兼具許多不同特征,以上分類難免以偏概全,掛一漏萬。正因如此,我們才以“器”“象”為展覽主題,以囊括當代漆藝創作的多元化與多義性。“器”反映漆藝從古至今的演化,而“象”則意味著漆藝在時代語境中的變遷。但無論漆藝在造型和語意上如何演化變遷,令漆藝之成為漆藝的“手工性”,始終是其審美特質的根本。當代漆藝的“手工性”特質體現了東方文明中人與自然相融的物質觀。“手工性”作為當代漆藝最為本質的特性,是漆藝創造性的根本來源,是對工業化生產所帶來的同質性和逐利性的批判,也是民族特色、自由、責任和創造力的體現。

關鍵詞: 漆藝造物 社會學觀察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