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外籍學者癡迷甬學 希望讓甬學走出寧波

時間:2020-11-26 14:40:4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在中國現存的地方志中,編撰于宋代的不到30部,其中有3部來自寧波。”說這話的,并不是土生土長的寧波人,而是一名碧眼高鼻梁的外籍學者。因為癡迷甬學,他留在浙江寧波工作,并起了個中文名字:賀龍飛。

11月25日,賀龍飛接受采訪時表示,他已聯合二十余位中外學者,打造寧波諾丁漢大學甬學研究中心。該中心將于11月底正式啟動。“希望通過研究,讓甬學走出寧波,在世界史上給寧波補上一筆。”

賀龍飛(ThomasHirzel)來自德國,是寧波諾丁漢大學(下稱“寧諾”)國際傳播學助理教授。在圖賓根大學求學期間,他迷上了中國的歷史文化。

2014年,他來到寧波諾丁漢大學擔任德語教師,后兼任中文老師。工作期間,他不斷給自己“充電”,利用課余時間取得了寧諾英漢翻譯專業的碩士學位。

如今的賀龍飛能熟練閱讀晦澀難懂的文言文。因為擅長原始文獻分析,他還研究過清朝的奏折。目前,他的研究領域集中在海上絲綢之路與寧波。

此前,他完成了《寧波與海上絲綢之路:中國陶瓷生產和出口研究(公元800-1200年)》這一論文。在論文中,賀龍飛通過解析越窯青瓷的生產貿易史和商品鏈,試圖還原海上古絲綢之路的歷史風貌,將寧波經濟史置于世界經濟與商品市場大背景之中。

他發現,五代至宋初時期,寧波曾是中國最大、最先進的青瓷產地。其中,寧波上林湖地區有著諸多大型復合式制瓷坊。制瓷坊的大量產品經寧波港由海上絲路運至高麗、日本,甚至到達非洲東海岸。

“上林湖地區發掘的窯爐遺址、伊拉克出土的青瓷碎片和印度尼西亞的勿里洞島沉船等考古線索,也側面印證了我的發現。”賀龍飛在論文中還對文獻記載缺失時段的貿易史進行了補充,并深入分析了青瓷商品鏈帶來的社會、文化和政治影響。

賀龍飛說,鮮少有人知道寧波也曾是瓷器的重要生產地。他希望通過回溯歷史,讓寧波的歷史歷久彌新,在國際舞臺煥發新生。

“寧波本土文化的可塑性,是很多當地人都想象不到的。”賀龍飛說,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他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幫助寧波本土文化傳承。

為了更透徹了解寧波文化,他大量閱讀寧波本地學者的著作,并結識了當地學者樓稼平。

在交談過程中,兩人一見如故,樓稼平也提出“甬學”的概念。隨后,兩人聯合二十余位中外學者共同打造了寧諾甬學研究中心。據悉,該中心將于11月底正式啟動,并作為寧波諾丁漢大學亞太研究所的一個重要分支,從事與本土相關的歷史文化研究。

“我渴望與各個領域的研究者合作,互相學習與支持,帶來更多的科研成果。”賀龍飛說。作者:童笑雨 毛思逸 蘇鈞天

關鍵詞: 甬學 寧波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