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黃埔、增城兩地先秦考古遺址有重大發現
金蘭寺遺址出土30具古人類遺骸
昨日,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在南越王宮博物館召開廣州市歷史文化遺產與考古工作新聞發布會。會上,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易西兵向媒體通報了黃埔陂頭嶺、增城金蘭寺遺址考古成果。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對廣州增城金蘭寺遺址進行的考古發掘工作中,發現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戰國時期墓葬32座,目前已出土30具古人類遺骸。
據易西兵介紹,已發掘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墓葬中,多數墓葬骨骸保存比較完整,在珠江口以至嶺南地區十分難得,對復原研究先秦時期珠江口地區人種形態及人群遷徙互動意義重大。此外,遺址也為研究珠江三角洲的地理環境變遷、先秦時期環珠江口地區人地關系發展、新石器時代晚期環珠江口地區人類生產生活及文化發展歷史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增城金蘭寺遺址
30具古人類遺骸 助力研究中國古老型智人演化
金蘭寺遺址位于增城區石灘鎮金蘭寺村。1958年至1961年曾進行過三次發掘。
根據文物保護法規,配合廣汕高鐵工程建設,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經國家文物局批準,于2020年11月起對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工作。
本次考古發掘面積800平方米。截至3月底,已經發現面積500多平方米的史前貝丘堆積,清理墓葬32座(新石器時代晚期30座、戰國時期2座),以及各時期灰坑38個、柱洞941個、灰溝21條、水井3口、墻1處,出土各類文物165件套以及貝殼、魚骨、豬骨等動物標本。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戰國時期墓葬是本次考古的最重要發現,包括新石器時代晚期墓葬30座、戰國時期2座,目前已經出土古人類遺骸30具。新石器時代晚期墓葬皆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排列有序,呈西北-東南走向,坑內填大量貝殼。隨葬品多為實用器,器類見陶鼎、陶豆、陶釜、陶圈足罐、陶紡輪、石錛、貝玦等,碎物葬現象比較普遍。墓底多有保存較好的人骨遺骸,仰身直肢葬居多,僅1具為屈肢葬,一次葬不見棺槨等葬具,人骨可見捆縛跡象。
戰國時期墓葬1座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底見1具保存完好的人骨遺骸,另1座為橢圓形墓口、長方形墓底的土坑墓,未見人骨和隨葬品。
30具人類遺骸的發現為開展骨骼及牙齒形態學、骨骼生物力學、古病理學、古DNA分析、同位素分析等提供豐富的基礎材料,對于研究和闡釋中國華南史前時期古人類的微觀演化以及中國古老型智人演化,厘清華南史前時期人群遷徙互動和生業方式轉變等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意義。
本次考古發掘還發現一批與生活居址相關的柱洞、水井、灰坑、灰溝、墻等遺存,年代從新石器時代晚期一直延續至清代。該批遺跡與墓葬存在相互間疊壓打破關系,證明金蘭寺遺址北部在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經歷了墓地與居址功能的演變關系。
易西兵介紹,金蘭寺遺址為重構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4000年前后)環珠江口地區人類社會歷史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材料,已經發掘的30座新石器時代晚期墓葬,多數骨骸保存比較完整,在珠江口以至嶺南地區都十分難得,對研究先秦時期珠江口地區人種形態及人群遷徙互動意義重大。遺址也為研究珠江三角洲變遷、先秦時期環珠江口地區人地關系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考古筆記
增城金蘭寺遺址
本次考古最重要發現
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戰國時期墓葬,包括新石器時代晚期墓葬30座、戰國時期2座,目前已經出土古人類遺骸30具。
新石器時代晚期墓葬
隨葬品多為實用器;
墓底多有保存較好的人骨遺骸,人骨可見捆縛跡象。
戰國時期墓葬
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底見1具保存完好的人骨遺骸;
橢圓形墓口、長方形墓底的土坑墓,未見人骨和隨葬品。
黃埔陂頭嶺遺址
“最大”新石器時代晚期窖穴
說明廣州先民“很能屯”
陂頭嶺遺址位于黃埔區中新廣州知識城。根據文物保護法規,配合知識城中部雨洪蓄調工程(一期)項目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6年6月至2017年3月對陂頭嶺遺址進行了第一階段搶救性考古發掘,清理戰國晚期墓葬19座、西漢南越國時期墓葬2座,出土文物 66 件(套)。2020年10月起對陂頭嶺遺址再次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截至3月底,考古發掘面積約400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時代晚期墓葬5座、窖穴和灰坑260個、柱洞70個、溝槽1條,戰國中晚期至西漢初期墓葬38座。出土文物400余件套。
易西兵介紹,陂頭嶺遺址包含新石器時代晚期、戰國中晚期至西漢初期的文化遺存,時代距今約4500年-2200年。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包括窖穴、灰坑、柱洞等遺跡,數量眾多,這一時期遺存原分布范圍可能超過10000平方米。48座窖穴是本次發掘最令人矚目的發現,H25規模最大,平面近圓形,最大徑2.74米,深度達5.2米,是目前嶺南地區考古發現的規模最大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窖穴。由此可見當時陂頭嶺先民生產力水平的發展程度和社會物產儲備的豐富程度。遺址發掘區東南部發現一處疑似房屋基址,為探討廣州北部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先民的居住方式和建筑形制,以及對山崗丘陵史前至商周遺址考古發掘現場中此類遺跡的辨識等都具有重要價值。這一時期的出土文物以陶器為主,主要為夾砂黑胎的釜、罐、豆、支座等,其次是泥質陶豆、盤、罐等,也有少量的石器。
陂頭嶺遺址是繼2017年黃埔湯村茶嶺遺址和甘草嶺遺址之后的又一次重要發現,而數量、規模、密集程度則遠超后者,也為嶺南地區同時期考古學文化遺存所罕見。這批窖穴遺跡對研究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早期農業的生產規模和社會發展階段等都具有重大學術意義。柱洞、溝槽等與房屋建筑有關的遺跡,對復原史前先民的居住方式提供了極為難得的考古學實證資料。第一期遺存中墓葬數量雖然不多,但年代早、層位關系明確,對構建珠江三角洲史前文化發展序列十分重要。
戰國中晚期至西漢初期墓群是目前嶺南地區發現的數量最多、規模最大、封土保存最完整的高等級越人墓地。M30是嶺南地區目前所知封土保存最為完整、封土保存規模最大的戰國晚期墓葬。地表有相對高大的封土、墓葬順山體走勢排列、墓穴埋深較淺、墓坑底鋪石床等具有明顯江浙土墩墓的遺風,反映出強烈的越文化的族屬特征。而部分大中型墓葬的棺槨設置可看到嶺北楚文化的影響,反映出楚越文化的交融與互動。
陂頭嶺遺址是廣州地區先秦考古重大發現,也是珠江三角洲乃至嶺南地區的重要考古發現,再一次刷新了對中新廣州知識城范圍史前至西漢早期遺存豐富程度以及這一區域在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嶺南地區歷史地位的認識,也為探尋先秦時期嶺南文明進程提供了重要線索。
考古筆記
黃埔陂頭嶺遺址
遺址年代
包含新石器時代晚期、戰國中晚期至西漢初期的文化遺存,時代距今約4500年-2200年。
本次考古最矚目發現
新石器時代晚期48座窖穴,其中H25是目前嶺南地區考古發現的規模最大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窖穴。出土文物以陶器為主。
戰國中晚期至西漢初期墓群是目前嶺南地區發現的數量最多、規模最大、封土保存最完整的高等級越人墓地。其中,M30是嶺南地區目前所知封土保存最為完整、封土保存規模最大的戰國晚期墓葬。(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卜松竹 通訊員穗文廣旅宣 圖/廣州市文廣旅局提供)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張穩呂樂田陽孫震泰安報道時值深秋,泰安市邱家店鎮姚家坡村迎來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節——作為全國最大的“秋褲村”,每
2022-10-29 18:34
在中國,每12秒有1人發生卒中,每21秒有1人死于卒中,腦血管病已成為中國居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早期預防顯得尤為重要。每年10月29日是“世界
2022-10-29 18:39
10月28日上午,全國首個航運企業集成化審批服務平臺在青島自貿片區啟動。該平臺運用數據中臺、AI人工智能、電子簽名等技術,將涉及水路運輸、
2022-10-29 18:37
海報評論員朱延魯10月28日,山東公布了2022年前三季度全省經濟運行數據。根據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前三季度,全省生產總值為64409億元,
2022-10-29 18:31
作為正規醫院,南昌豐益肛腸醫院在改善就醫環境、降低就醫費用、優化就醫流程方面下功夫;實行的無假日醫院制度,為上班族看病提供便利;通過
2022-10-29 17:53
10月28日,山東發布了前三季度的全省經濟運行情況。前三季度全省生產總值64409億元,同比增長4 0%。跑贏3 0%的全國大盤,經濟大省山東交出了一
2022-10-29 15:41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解強民通訊員姜雁群濟南報道10月28日,濟南軌道交通3號線二期設備工程開工活動在稻香站舉行,標志著濟南軌道交通3號線二
2022-10-29 15:32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梁雯濟南報道11月9日至10日,2022全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大會將于山東國際會展中心舉行。本次大會主題為“創新引領發展數
2022-10-29 15:36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孫杰濟南報道10月28日,由中國聯合國協會主辦、外交部國際司支持、山東大學承辦的第十八屆中國模擬聯合國大會開幕。此次
2022-10-29 15:42
測評每天護膚一小步變美就更進一步啦,因為對于好肌膚,我們不管是化妝還是素顏都會顯得好看,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本人親自測評護膚品--鄭
2022-10-29 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