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南猛村“蘆笙舞” 村民增收致富的“文化產業”

時間:2021-07-28 14:20:27    來源:環球網    

熱烈而歡快的蘆笙舞,是苗族民眾在農閑期間和喜慶佳節時演出的自發性舞蹈。南猛村被譽為蘆笙舞藝術之鄉,早在20世紀50年代,便有南猛青年楊炳芳、楊炳福把雷山蘆笙曲吹響在莫斯科舉辦的世界青年聯歡節,讓蘆笙舞跳出了國門。在南猛村,蘆笙舞不僅僅是傳承的文化,也是村民增收致富的“文化產業”。

蘆笙作為苗族人民喜愛的簧管樂器,已經具有上千年歷史,而流傳至今。苗年村寨里的蘆笙賽場上,都會有討花帶的環節,這是專門為未婚青年男女準備的相親——如果一位小伙子在蘆笙場內看到自己心儀的女生,就以蘆笙傳情,向女生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如果女生喜歡這位男生,那么女生將拿自己身上的銀項圈、銀手鐲等物品作為定情信物贈予男生,從而定下愛情之約。

“蘆笙在我們村民的生活中,是被視為寶貝的東西。”貴州省雷山縣郎德鎮南猛村主任余洪先用一句話形容苗族人民對蘆笙舞的喜愛——“蘆笙響、腳板癢。”仿佛一聽到蘆笙響起,人們就想進場去跳起蘆笙舞。在蘆笙文化的傳承上,南猛村通過父子相傳,拜師學習以及民族文化進課堂開展蘆笙興趣班等方式,向年輕人傳教蘆笙吹奏技藝。

“蘆笙不只是一種愛好,更是我們村民增收致富的一項產業。”現在,南猛村里的蘆笙專業隊伍達83人,他們靠吹蘆笙,每年人均可創收3萬多元。“通過他們表演實現的增收,一部分作為演員自己的報酬,一部分作為村集體的分紅,一部分作為滾動資金,更好地把我們的蘆笙作為產業來發展,同時凝聚民心把蘆笙文化傳承保護下去。”

“轉折”發生在2015年,南猛村成立共濟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設蘆笙表演組、民族手工藝組、農業經營組和電子商務組。合作社成立后,為繡娘和農戶帶來了刺繡和茶葉訂單,也讓蘆笙藝術擁有了商業演出的平臺。以市場為導向的蘆笙表演,每年帶來了大約200多萬的演出收入。在2019年、2020年,合作社分別用經營利潤的15萬余元、21萬余元進行全村分紅,讓全體村民有了真正意義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現在,村里還建起了一座蘆笙博物館,余洪先告訴記者,“我們特別重視博物館的保護,希望我們的子孫后代看到博物館,就能夠更好地了解昨天的歷史、讀懂今天的歷史、創造明天的歷史,讓我們的文化變成一種發展的動力——保護、傳承好我們的南猛蘆笙舞,真正舞出自信、舞出風采、舞出老百姓新時代幸福美滿的生活。”

關鍵詞: 南猛村 蘆笙舞 增收致富 文化產業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