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葉舒憲:為什么說中華玉文化先統一長三角?

時間:2021-10-08 16:38:02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10月8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在神州大地上綿延萬年的玉文化,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傳承發展的主線之一,同中華文化多元一體形成一樣,玉文化也經歷多元一體發展進程。

這當中,玉文化統一中國之前,是從哪個區域先統一起來的議題,學界也是眾說紛紜,長期以來備受關注并引發廣泛討論,中原文化、北方紅山文化、長三角凌家灘和良渚文化等,都是可能選項。

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上海交通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葉舒憲長期致力于玉學和玉文化研究,已持續10多次組織領導“玉帛之路”考察活動,他在“長三角一體化”正式提升為國家戰略的背景下最新研究提出,玉文化先統一長三角,然后統一中國。

玉禮器5000年前在長三角首次完成體系化建構

葉舒憲教授國慶假期接受記者專訪表示,對于世界上唯獨在當今中國才得以興旺發達的一個特別的學術領域——玉學或玉文化研究而言,“玉文化先統一長三角”是對“玉文化統一中國”這一宏大命題的進一步細化和補充,即試圖更加明確而具體的描述出萬年之久的玉文化傳承與傳播,是如何在距今4000年之際逐步統一中國的?關鍵步驟是什么?這個統一過程的發展方向和路徑又是怎樣的?

他說,研究表明,中國史前玉禮器發展的萬年歷程,是在距今5000年的長三角地區,第一次完成相對完整的體系化建構,即以鉞、琮、璧、璜為主的玉禮組合形式,再加上玉冠形器和玉錐形器等,初露玉禮器系統化和規模性使用之端倪。

這種玉禮組合體系,并沒有伴隨良渚文化在距今4300年之際的消亡而終止或消亡,而只是讓良渚文化玉器所獨有的玉三尖冠、玉錐形器等器型失傳于后世,卻將鉞、琮、璧、璜四種構成的玉禮系統范式,輾轉傳播到淮河流域和黃河下游地區,再隨著山東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向中原地區傳播,過程中又增加玉璋和玉璇璣等新的玉禮器樣式,從而奠定夏商周三代王朝的玉禮制度之核心基礎,最終使得鉞、璧、琮、璜、璋的組合體系(相當于《周禮》“六器”體系中的五器)大致完整地保存到華夏文明的早期社會中。

此前,周人“六器”體系中唯一不可溯源到史前長三角玉禮器的器型是琥,即玉虎。不過,根據最新發布的考古成果,玉虎這個特殊器型的起源可追溯到距今4000年左右長江中游地區的后石家河文化,新出版的《石家河文化遺珍——譚家嶺出土玉器精粹》就展現有16件玉虎或玉虎頭像。這是首次見到的年代最早的規模性“玉琥”禮器祖型。

葉舒憲指出,《周禮》規定的國家“六器”禮器體系中,從時間上看,每一項玉禮器形成都在中原的夏商王朝建立之前;從空間看,也都是源于中原以外的地區,當中五項玉禮器都集中形成于長三角地區。由此可見,以玉禮器為代表的中華玉文化在夏商周三代統一中國之前,已先在長三角地區獲得地域性的統一。

凸顯長三角在中華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

葉舒憲認為,從“玉文化先統一中國”說,到“玉文化先統一長三角,再統一中國”說,凸顯長三角地區乃至整個長江流域在中華文明起源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將有力打破長期以來中華文明起源認識的歷史成見和偏見。

他分析稱,之前關于華夏文明只是在北方黃河流域孕育出來的歷史成見之所以形成,主要是因為傳統的文獻史學積淀而成的中國史觀,帶有典型的中原中心主義傾向,由于華夏最早的夏商周三大王朝均在黃河中游地區建都,催生出所謂“得中原者得天下”和“問鼎中原”的流行觀念,從而將國族認同完全聚焦到北方黃河流域的表現上,而對于比夏商周三代更早的邦國王朝或地方性政權的分布情況,如長江流域乃至整個南方地區的史前文化分布情況,則知之甚少。

21世紀初的考古新發現顯示,中華文明的孕育,是北方旱地粟作農業和南方水鄉稻作農業兩大史前農業傳統,在距今四五千年之際逐漸交匯融合的結果。北方旱地農業的主要作物是小米(粟和黍),南方魚米之鄉則種植大米。從起源時間看,北方的小米農業起源于9000至1萬年前,而南方水稻農業之始,則達到距今1.2萬年之久。從中華文明發展形成以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先生的“滿天星斗”說來看,在中原文明崛起之前,北方及長三角就是率先孕育出的兩顆最亮的“星斗”。

葉舒憲說,根據最近聚焦古人精神信仰和玉禮器的第十五次“玉帛之路”(環太湖)文化考察成果,長三角地區玉文化的發生發展,始于距今7000年前后的馬家浜文化和河姆渡文化,隨后在約2000年的時段里不斷積累,幾經起落,終于在距今5000年前后的良渚文化時期達到鼎盛。從地域分布看,長三角史前玉文化發展沿環太湖地區呈現“風水輪流轉”局面,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薛家崗文化、北陰陽營文化、凌家灘文化等,都有“各領風騷數百年”的交替領先發展局面。

在距今六七千年的馬家浜文化時期,玉禮器曙光初現。經過距今5500年前后的凌家灘文化蓬勃發展,到距今5000年左右,整個長三角地區的文化中心明顯南移到太湖以南,玉文化繁榮的良渚古國在杭州灣一帶崛起,在規模數量和藝術質量方面,良渚玉器盛況都堪稱空前絕后。

玉文化東西南北傳播大致歸納為三大波

葉舒憲指出,以玉為神的神話觀是玉文化發生的動力,玉石神話研究,屬于比華夏國家更早的精神信仰之根的探尋。史前玉文化的地域性傳播現象,可以從神話信仰傳播的視角去審視,也可以從玉料即物質傳播的視角去審視。因此,東亞地區的史前玉文化傳播線索,是考察中華文明起源的特殊視角。

他說,中華史前玉文化傳播大致可歸納為三大波:第一波是北玉南傳(從北方到廣東),第二波是東玉西傳(從東部沿海地區到河西走廊),二者都屬于玉文化傳播;第三波是西玉東輸(以甘肅與新疆和田玉為代表的西部優質玉石資源的東向傳播),則是物質資源的傳播。前兩次傳播都發生于史前,也終結于史前,唯有第三波的西玉東輸,源于史前并一直延續至中華文明史各個時期,直到今天還在延續。

“萬年玉文化發展過程的這三大傳播浪潮,最終使中國成為以河西走廊為紐帶而聯結中原華夏與西域多民族地區的龐大文明體。”葉舒憲表示,這是從玉文化傳播視角論證中國文明巨大版圖的新嘗試。

據了解,由葉舒憲主編的《玉文化先統一長三角》學術研究專著最近已出版發行,旨在匯聚相關專家學者的專題研究,全面展示長三角地區玉文化的發展全貌,為“玉文化統一中國”和“玉文化先統一長三角”的學術探索發揮承前啟后作用。(完)【編輯:陳文韜】

關鍵詞: 葉舒憲 為什么 中華 文化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