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成渝古道,江邊的歷史容顏

時間:2021-10-10 06:16:46    來源:成都商報    

成渝古道 江邊的歷史容顏

在中國區域發展板塊上,成渝地區一直舉足輕重,從成都到重慶,在古時,有陸路與水路,無論哪條路,快也要三五日才能到達,商旅在路途中停駐,很多小鎮因此而繁華。

時光荏苒,成渝之間,水路早已被公路和鐵路替代,最快幾十分鐘就可以抵達重慶。如今,成渝中線高鐵已啟動建設,建成后兩地之間的交通時間還會進一步縮短。

成渝之間,當年繁華的小鎮,如琥珀被時光反鎖,許多地方依然保持著過往的模樣。10月2日“大周末”率先帶領大家沿著曾經熱鬧的那條路,去尋覓了一番蜀地的舊時光,今天,讓我們再將目光投射到這條路上,看一看它曾經的容顏。

椑木/“蓉城第一關”

巴蜀境內多江河,曾經擁有水碼頭的古鎮為數眾多,它們大多位于水陸要沖。內江東興區椑木鎮為其中之一,自古便是成渝古驛道上的重鎮,更因明代設椑木巡檢司,保護商旅,盤查捉拿盜匪、奸細、逃兵及走私者,曾有“蓉城第一關”之稱。

椑木鎮舊時為一街四橋五巷格局,其中玉屏街貫穿南北,是場鎮交通的大動脈。如今周邊一棟棟新式樓房拔地而起,但老街作為曾經的政治和商業中心,仍舊生活有數以千計的當地居民,算是一座頗有煙火味的原生態場鎮。

玉屏街兩側匯集著老茶館、飯館、理發店、藥材鋪、老診所、舊相館、農資商店、老戲院等,雖然部分已經人去樓空,幾十年前的舊招牌仍依稀可辨,留下了久遠的歷史印跡。

老街白天幽靜愜意,行走在石板路和老院落中,時光似乎在這里停滯。相當數量的老屋精致敞亮,還有安逸的院落,隨處可見精巧漂亮的磚木雕刻及郁郁蔥蔥的藤蘿綠樹。無論大人孩子還是貓兒狗兒,都慵懶安閑,頗有“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意境。

已經通行了60余年的椑木鐵橋仍橫亙在鎮北的沱江之上,這座300米長的橋梁為當年成渝鐵路唯一的跨江鐵路橋梁。在高鐵和高速公路迅速發展的情勢下,這條老鐵路基本成為了一條貨運專線,和鎮子東南處的老車站一起,成為當地遺留的一處歷史人文景觀。

椑木經濟飛躍除了靠水陸通衢,清代制糖業的興起和發展也是重要原因。內江有“甜城”之稱,1956年椑木鎮建成我國第一座自行設計、制造、安裝的現代化糖廠——內江糖廠,日榨甘蔗1500噸,使內江制糖業迎來了最輝煌的時期。一時間廠房車間拔地而起,圖書室、俱樂部、球場、會堂,配套設施一應俱全,正式員工達1800多人。甘蔗收獲季節,碼頭、公路上擠滿了運送甘蔗的船只和車輛,老街上也滿是經營糖果蜜餞的店鋪。制糖業還帶動了酒精、造紙等產業的發展……

1960年,時任古巴銀行行長的切·格瓦拉訪問中國,在15天的行程中就安排了內江糖廠作為其中一站(古巴也以制糖業聞名),11月25日,代表團在椑木鎮停留了近3個小時,對糖廠進行了較深入的考察。

舊糖廠離老街不到五里路,建筑保持著上世紀的模樣,紅磚廠房、住宅、俱樂部、煙囪等,均是60余年的建筑。

太平/“東山旱碼頭”

說到雙流區域的古鎮,黃龍溪與彭鎮兩處,如今已是人滿為患。而太平鎮可謂默默無聞,如一位安靜的女子,隨遇而安地平淡生活著。

其實,這里漢唐時已是成都東大路上的“東山旱碼頭”,是成都過簡陽到重慶的交通要道,清末的移民運動帶動了此地人口和經濟的發展,人們在這片土地上修建了25座寺廟及多個會館,一時間人商兩旺,車水馬龍,場鎮規模在清末民初達到鼎盛。如今,由于交通變更,這里失去了地理上的優勢,也因此淡出人們的視野,逐漸變為一座靜謐的小鎮。

太平鎮始建于春秋時期,位于成都東郊龍泉山脈中段,面對川西壩子,背倚龍泉山西麓,半丘半壩。因地處是“漢唐巴蜀古驛道”必經之路且歷史上盛產陶器,被稱為“東山旱碼頭”“窯子壩”。歷代幾經更名,在明代末年始稱太平鎮并沿用至今。

現在,那些數量眾多的寺廟會館和宗祠已經遠去,即便是后來取而代之的廠房、車間及糧站現時同樣大多已人去樓空。這些建筑也成為時代變遷的見證,新的建筑已在場鎮左側的新鎮迅速崛起。正是如此,百年老街才有幸被保存了下來,基本維持著舊日的格局。

鎮內的十余條街道縱橫交錯,正街、廣東街、慶西門街、米市街和文廟街構成了老街的主要支線。還有東大街、紫慶街、羅家堰街、梯子坡、安全街、橫街子街和上升街等老街。有的街巷為石板路,而有的已改為水泥路面。臨街既有磚木結構建筑,也有全木門板式民居。一些臨街的建筑有寬敞的檐廊,類似廣東地區的“騎樓”,顯然是受到嶺南移民文化的影響。

正街原是鎮上最繁華的街道,太平的一、二食堂,影院和區公所都集中在這條街上,是此地的政治文化中心。明代修建的石梯子坡又名橫街子街,舊日是繁華的集市;熱鬧的文廟街過去是大藥鋪、中心小學所在之處;安全街中還有傳統理發匠和專做竹篾器具的手藝人,小屋里存滿了竹簍竹籃……時過境遷,這些原本喧囂的街道和來往的商賈已成過眼云煙。

龍市/傳承百年的制作工藝

龍市的名字聽起來有些霸氣,這個位于隆昌西部10余公里的古鎮在明代中葉便已經建場,因周圍山巒形似五龍,故有此名。場鎮雖小,卻是當年自貢井鹽通過陸路運往隆昌和重慶等地的重要一站,早期的明代移民在這里扎根建場,開店經商,各業逐漸發展繁榮,并在清康熙年間開始達到鼎盛。

當年的井隆古道承擔著自流井(自貢)到大安寨、仙灘、牛佛、龍市沿途各地到隆昌的運鹽作用,同時也肩負有隆昌、榮縣等地的糧食以及重慶的日用工業品運往自貢的任務。

龍市的移民除了從事鹽業運輸和交易的營生,也有不少做起了其他行業的生意。場鎮中茶館、客棧、米店、酒坊、醬園、鐵匠鋪、裁縫鋪、當鋪等各業蓬勃發展。晚清時已有鹽道街、上正街、下正街、橫街子和新河街等多條街巷。

客家人醬油的制作工藝在這里已經傳承百年,老街中仍可以找到老字號醬園。當年客家人將此工藝帶入隆昌,清代的縣城及響石鎮便創辦了多家知名醬園,而龍市的余家醬園和張家醬園也同樣聞名遐邇。這些昔日的醬園已經成為歷史,制作工藝則傳承下來。

龍市老街沿路的宅院多已閑置,居民大多搬去了周圍的新街。寂寥的老街除了零星生活著一些留守老人和孩童外,平日少有行人來往,游客更是鮮見。隨著古鹽道的衰落和會館宮廟的消失,場鎮曾經的輝煌也銷聲匿跡。但老街兩側保留了大量清末民初的民居建筑,依舊原汁原味。一條寬約丈余的青石板路婉轉迂回,上下起伏,依稀可見的紋理滿載了歲月滄桑。

四川境內河流密布,類似的龍形古橋頗多。龍市鎮30公里外瀘縣境內的一座龍腦橋聞名遐邇,橋身有四龍、二麒麟、一獅、一象的雕刻,造型生動,工藝精湛,1996年此橋便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若是時間充裕,推薦一觀。

漁箭/古色古香的舊民居

漁箭鎮位于四川隆昌東北約15公里,重慶榮昌以西約18公里,居川渝交匯處,為川東門戶。場鎮依山傍水,一條“漁箭河”從老街北側蜿蜒而過。清同治時期沿古驛道建起穿斗梁架木結構的房屋,漁箭老街初見雛形,晚清時期老街逐步演變成為場鎮的商貿中心。

這場鎮的建設者,最初多是“湖廣填四川”的外鄉移民。他們在水土肥沃、物產豐饒的漁箭灘開荒種地,安家落戶,修宮建廟,及至同治到“民國”中期達到鼎盛。

沿河而建的老街全長224米,寬2.6米,青石板鋪成的街面中間高,兩邊低,下面有排水溝,這種設計可以有效防澇。街道兩側建筑多為清末川南風格,雙扇門、長出檐、木板墻基本保存完整,已有百年歷史。除了街東口的禹王宮早年被改造為政府大樓外,從漁箭街24號起到街尾都是古色古香的舊民居。建筑分木結構、青磚和紅磚多種材料,顯然歷經數次修復或重建。

街上分布著幾間老茶鋪、小飯館、棉布店和日雜店。建筑多為一樓一底,下店上宅的布局,前廳后一般都有一個四合院,院中設天井。面街長長的出檐下有精美別致的木雕垂花柱,顯示出主人的生活情趣。有些老屋中還隱藏著粗壯的石柱礎,想來過去不是大戶人家便是同鄉會館所在。

漁箭灘自古橋梁眾多,場邊有普濟橋,此橋建于同治八年(1869),橋東頭立有普濟橋碑,為4柱3開間仿碑記,兩邊鐫刻對聯:“不俟扁舟駟馬高車看徑過,盡饒佳趣霜華人跡恁留題”“南去北來無須呼渡,風清月白更坐吹簫”。歷經多年風吹雨打,碑中字跡已經風化,碑頂蓋及右次間缺失,成為一塊殘碑。普濟橋西植有一株百年黃桷樹,樹干粗壯,郁郁蔥蔥,也算場鎮的古跡之一。

隨著新場鎮的開發使用,舊場鎮所在的老街日漸衰敗,不復昔日繁華熱鬧。年輕人出外打拼忙于生計,老街成了老人和孩子們的天地。老人們每日里聚集在大眾樂、香園春等幾座老茶館中喝茶打牌,若能在這里駐足片刻,與他們擺擺龍門陣,也許可以聽到熟悉的客家方言呢!

顧縣/古鎮最寶貴的財富

顧縣鎮距岳池縣城十余公里,它的名字中同時含有“縣”和“鎮”兩個行政區劃,皆因此地的一段往事?!对莱乜h志》載,唐通天二年(697)分渠州、相如二縣各一部設岳池縣。當時的縣址設于顧縣鎮,唐開元二十年(732)縣城遷走,原縣城降為場鎮,稱“故縣場”?!懊駠睍r期又更名“顧縣”,為回顧之意,這便是顧縣鎮名字的由來。

渠江支流金城河發源于場鎮10公里外的金城山,河流在鎮西蛇形而過,既灌溉了此地廣袤的田地,也成為當年重要的水運線路,可通達川東北的廣安、巴中、達州和重慶萬州、合川兩區。正是這條綿延百公里匯入渠江的大河,在夏季豐水時常常淹沒沿線的農田與房屋,令顧縣百姓飽受水患之苦。

先人們參考戰國時李冰的治水經驗,在河道上建起了數十座水堰,其中顧縣境內便有付家堰、大堰、小堰等十余座,至今不少仍然起著防洪和灌溉之用。

隨著現代交通的發展,場鎮周邊公路四通八達,當年的水運方式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新場鎮屹立在古鎮東側,規模已數倍于老場,把老街壓縮在場鎮西北一隅。街道兩側的建筑基本是一樓一底、木結構穿斗式小青瓦民居,下層開店,上層居住,有些屋后還建有寬敞幽靜的天井小院,環境雅致。這些老房子不少已人去樓空,余下的除了部分仍為住家,大多做了茶館和飯店。中華街上有幾家頗有歷史的老茶館,很有些成都雙流彭鎮老茶館的味道。

這些帶有廳房和天井的茶館,沿襲了以往傳統的陳設,八仙桌、長條凳、舊躺椅,都是舊時的款式;土砌的老虎灶、黢黑的鑌鐵壺、舊款的熱水瓶,似乎還是過去的樣子。

當地最出名的兩家是老茶館和老牛角茶館。雖然經過修葺,這些茶館仍舊沿用了木門窗和隔扇、雕花的門罩、木樓梯等,布置得古色古香。老茶館還分上下兩層、有前廳和后廳,里面設有戲臺。

有戲臺的老茶館并不多見,原來這座茶館曾是舊日楊氏宗祠所在,族人們曾在這里祭祀祖先、聚會議事和舉行儀式,這戲臺便是當時的產物。

茶客們均為街坊,多是上了年紀的老者。他們每天泡上一杯茶,擺擺龍門陣,或者打牌搓麻,閑坐發呆的也不少。中午肚子餓了,還可以點上一份飯菜,喝上一口小酒。

盡管歲月變遷,老街的故事仍在老茶館中流傳,這應該是古鎮最寶貴的財富。【編輯:岳川】

關鍵詞: 成渝 古道 江邊 歷史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