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話劇《九歌》為遠古神話賦予科幻色彩勾連傳統和當下

時間:2021-10-12 21:22:02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10月12日電 (記者 應妮)作為2021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中頗受矚目的一出戲,話劇《九歌》日前在國家大劇院小劇院完成了該輪的三場演出。這部脫胎和取材于屈原同名詩集的話劇,大膽地把故事重心從遠古神話轉變成對未來的想象,思考和探索著傳統故事如何重新與當下建立關系。

話劇《九歌》講述了一個相遇的故事:兩個女孩的“相憐相殺”為主線,膽大妄為的“少司命”穿梭時空,一次次“撞見”情感炙烈的少女湘君。“相遇”不僅是戲的核心,也是《九歌》創作的內在方式。它沒有直接演繹屈原原詩,而是重新體認那些根植于詩歌內部的情感細節。

劇中,被祭祀的自然神成為人工智能,被賦予的任務是永久服務世界,并被遺留至未來。傳統神話用這種方式進入多樣現實并存、交疊互動的異質空間時代,故事也從再現轉向了創造。整部劇節奏緊湊、細節豐富,處處可見荒誕的黑色幽默,而人物和故事卻真實如生活。

劇照 王曉溪 攝

劇本頗具古典氣質,舞臺上也流淌著東方的獨特美感。劇中大量巧妙使用各類氣球和織品道具,代表生命、海水、太陽等意象。演員用白色氣球表演“孩子”、用大幅深色藍綢表演海水、用金屬珠簾表演女性身體等,做了許多剛柔并濟的表演嘗試,既有力量感,又有造型美。

同時,舞臺上金屬框架與炫彩材料的對撞,射著詭異的光。和彩色氣球的輕盈形成強烈對比。舞美設計師張植程在聽取導演構想后,試圖構建大災變之后的極遠未來,人們只保留著對前代文明的碎片化回憶,并用這些碎片重塑他們觀念中的神。舞臺被營造成一個時光廢墟中的短暫幻夢,也是一個搖搖欲墜的小綠洲,保留著人類最后一絲溫情的光明。如果再不攜手面對困難,珠簾破碎、天地傾塌。

作為疫情后最早一批上演的新劇目之一,《九歌》的兩位女主演李米粒、張瑩雪一個在武漢求學多年,一個在武漢出生長大,對于2020年有著特殊的切膚感受,讀劇本的階段就數次落淚。

演員王繼濤,長期因“京味戲劇”“現實主義題材”而被觀眾熟知,此次為了出演《九歌》“王”這一角色,他從造型開始挑戰自我,試圖用傳統“范兒”演出一個立體復雜的“王”。劇中他軟硬兼施,時而傳統,時而荒誕,令觀眾對他又愛又恨。

該劇編劇兼導演閆小平坦承:“這個劇本最初的寫作非常個人,沒想過要演出,不覺得誰會喜歡這么奇怪的東西。但它在《新劇本》雜志、北京青年戲劇工作者協會、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的幫助下,迅速得到發展,被很友好地呈現了出來。”

該劇被認為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努力”,得到了專家的一致好評,著名作家莫言更是欣然為該劇題名。

據悉,此輪演出,清華大學媒體實驗室Zing團隊對《九歌》全程進行8K超高清數字化拍攝,運用包括實驗室最新成果在內的智能制作系統,記錄創作過程與舞臺演出。《九歌》中的未來色彩與古典意味,使他們有興趣將最前沿的實驗室技術與文化創意聯系起來。未來,雙方將根據數字化媒體內容傳播形式,共同探索優質演出內容智能化、數字化與新媒體需求相結合創新方式。(完)

【編輯:田博群】

關鍵詞: 九歌 話劇 遠古 神話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