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登基不到一年的短命皇帝,靠什么業績得到了后世認可?

時間:2022-03-12 09:54:35    來源:中華網熱點新聞    

文/穆炳森

短命皇帝在歷史上是常見的,但是,登基不到一年,就能夠受到后世高度贊揚的皇帝卻不多見。

就有這么一位,做皇帝只有十個月,可以說連龍椅都沒有捂熱,因為肥胖多病就撒手人寰了。但是在有限的時間里他做了許多有利于國家和人民的事情,而且政績斐然,這就是明朝洪熙皇帝朱高熾先生。

別看朱先生當皇帝時間不長,卻是大名鼎鼎。這是因為他為政能力非凡,在短短的時間里做出了一般皇帝做不到的事情,并與他的兒子開創了一代治世。

那么,這位皇帝先生有什么驚人的作為,能夠得到后人的高度贊揚呢?

01 平反父朝冤案,化解君臣矛盾

大家知道,明朝永樂帝朱棣的皇位是從侄兒建文皇帝朱允炆手中搶來的,屬于造反起家。然而建文時代的大部分老臣雖然歸順了朱棣,但認為他的行為是"謀逆",仍然把建文時代視為正統。于是朱棣采取強硬手段誅殺了方孝孺等一批不服從他的老臣,又流放了解縉等許多不忠于他的人,因此,弄得君臣關系十分緊張,這種局面持續了好多年。

朱高熾是永樂皇帝朱棣的嫡長子,朱棣駕崩后他平穩繼位做了皇帝。朱高熾與父親不一樣,他認為:被父親處罰的這些官員都是大明朝的忠臣,他們只是對朱棣造反奪位表示不滿,現在要利用這些老臣來治理國家,對他們的懲罰應該適可而止。于是朱高熾第一時間就為被父親處罰的老臣平反昭雪,恢復名譽,活著的安排適當的工作,年齡較大的還給予豐厚的待遇回家養老。

朱先生這種敢于推翻自己父親的政策,糾正冤假錯案,敢作敢為,團結朝野,共創大業的做法是極為明智的,這不僅化解了君臣的恩怨,緩和了統治集團內部矛盾,而且又把建文老臣收入麾下,為己所用,可謂是一舉多得,其政治魅力不同于一般。

02 改革內閣制度,加快機制運轉

朱高熾的爺爺朱元璋在西漢初建時,廢除了丞相制度,實行內閣制。但他又害怕他們權力過大對朝廷不利,于是把內閣成員的官職定為"五品"。那么問題來了,雖然"內閣"有參與朝政決策,有事可直接向皇帝奏報的權力。但是五品以上的官員,特別是"尚書"老爺們根本不買"內閣"的賬,從而出現了官員相互掣肘,推諉扯皮,政令不通,辦事困難的現象,給工作帶來了很大影響。

朱高熾看到這些,他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采用讓內閣大臣兼職的辦法來解決這一問題。

楊榮、楊薄、楊士奇(史稱"三楊")是當時的內閣成員,他們的品級都不是很高。朱高熾授予他們二品尚書和大學士頭銜,使"三楊"集內閣輔臣和部門首腦官職于一身。果然,朱高熾的這種做法很奏效,不但很快解決了官員因品級差別相互掣肘,政令不通的問題,而且大大提高了辦事效率,促進了國家機制的高效運轉。

朱高熾對內閣制度的改革,是適應當時政治和社會需要的,對化解朝臣矛盾,提高官員工作積極性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實踐證明他的這項改革是成功的,這種優化組合方式,被后世之君一直沿用。

03 大力發展生產,尤為注重民生

大凡說到皇帝的偉大,都是贊揚他是如何用武力推翻前朝,如何率兵征服異族擴大領土,或者夸耀他們當時的疆域有多么廣,版圖有多么大等等,卻很少把皇帝如何注重民生問題作為主要政績來褒獎。對于朱高熾來說,上面這些贊揚與他關系不大,注重民生卻是他執政中的一大亮點。

朱高熾繼位時,雖然還是"永樂盛世",但由于父親窮兵黷武,使國庫虧空,百姓的生活已經苦不堪言,甚至出現了流民。由于社會矛盾的激化,還差點爆發了農民大起義。

朱高熾先生看到了這一點,他為了盡快恢復國力,讓人民過上安定富裕的日子,上臺伊始就實行輕徭薄賦,發展生產,與民養息的政策。同時倡導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帶頭過簡樸的生活。他在短暫的統治時期頒布了幾道詔令:取消皇帝征用木材及金銀物品;禁止擴建宮殿園林和王府;免除受災地區的田賦,并開倉放糧賑濟災民。同時下令召回父親當政期間的流民,對重返故里者,免去所欠賦稅和兩年勞役,做到耕者有其田。

由于政策精準,措施得當,國家經濟迅速復蘇,社會開始穩定,百姓生活逐步提高。可惜朱先生的壽命太短,"治世"初露端倪他便嗚呼哀哉了。

朱高熾能夠體恤百姓疾苦,把民生放在政府工作的首位,突出的是一個"仁"字,這是歷史上很多皇帝做不到的,他死后廟號謚為"仁宗"再恰當不過。

04 適時整肅吏治,科學選賢任能

明朝前期,尤其是洪武年代,做官是要冒著生命危險的。為什么這樣說?一是俸祿少得可憐,只能夠養家糊口。二是朝廷對貪官的懲罰非常嚴厲,因貪占被處死、撤職,流放的官員不在少數。在這種情況下,官員們只得戰戰兢兢,謹小慎微,明哲保身,整個官場死氣沉沉,沒有一點活力。

朱高熾看到了弊端,首先廢除了許多針對官員的酷刑,然后制定了選拔干部的新政策,同時削減一批年齡過大和"占著茅坑不拉屎"的冗官,一改了官場風氣。

朱先生在任用官員時,特別注重儒家道德和個人品德,把那些有才能、守紀律且務實的人,提拔到中央和地方上做官。例如:權謹,原來是一個地方小官,因為他是有名的孝子,又頗具才華,朱高熾就把他提拔為文學殿大學士。

鄭和這個人大家是非常熟悉的,因為他七次下西洋,有功于前朝,雖被貶職,朱高熾仍任命他為南京守備。

吏制的改革,大大提高了臣工的積極性,君臣團結,上下一心,國家出現了安定繁榮的局面,人民生活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大明帝國這艘巨輪又開始揚起了征帆。

除此之外,朱先生對科舉制度也有特殊的貢獻。自古以來中國南方出才子,每年考中進士的南方人多,北方人少。朱高熾認為,北方人雖然淳樸、憨厚,也有很多可用之才。為了不遺漏和浪費人才,他規定:科舉考中比為"南六十,北四十"。這個政策一直被后代沿用。

有人要問,朱高熾只做了十個月的皇帝,就是不吃不喝不睡覺也干不了這么多事呀?

事情是這樣的,他的父親朱棣在位期間大部分時間都在北征,朝中一切事務全交給朱高熾辦理(監國),因此他有充分時間來推行自己的政策,并發現和儲備人才,為自己繼位打下了基礎。由于一些舉措在他做太子時就已經想好,所以上臺后能極快地實施,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盡管朱高熾先生具有政治家的戰略眼光和智慧,遺憾的是他執政時間還不到一年。然而,這個短命的皇帝卻給自己的兒子宣宗朱瞻基留下了許多治國方略和一個優秀的領導班子。在他父子的統治下,明朝出現了一個可贊的時代,它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仁宣之治"。

關鍵詞: 年齡過大 中國南方 第一時間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