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為什么在明宣宗時期,北方諸部都沒能劫掠明朝邊境?

時間:2022-03-19 20:49:28    來源:中華網熱點新聞    

文|原廓楊繼正

真正改變宣府地位的是明成祖朱棣。隨著遷都北京,宣府的地理位置更加突出,從宣府鎮到京師的距離不到四百里,增兵積糧,選將固守,則京師可安。宣府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因此永樂年間是明朝對宣府防御體系的一個完善期,雖然其兵額沒有太大調整,但城防和防御體系方面卻有較大改善。

永樂七年(1409),明帝國以江陰侯吳高為鎮守大同總兵,佩征西前將軍印,此為大同稱鎮的標志。在十幾年前還只是大同防御體系衍生品的宣府,居然先于大同設鎮城,派遣總兵官,說明宣府的戰略地位在永樂朝被重新認識。當然這也和當時韃靼的東遷是分不開的。

韃靼的東移侵犯和當時瓦剌南下與兀良哈三衛的支持不無關系。可以說,韃靼、瓦剌、兀良哈勢力時而敵對、時而結合,但最終都向著同一個目標,那就是侵犯明帝國。瓦剌部南下、韃靼部東移、兀良哈部搖擺不定,都預示著遼東以及宣府地區軍事壓力的增大。

萬全右衛城南門

在這種變幻莫測的北方形勢下,明帝國也加快了對宣府鎮城的建設。其中,宣德五年(1430)設立的萬全都司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萬全都指揮使司于明宣宗宣德五年六月設立,它是明朝北方防線設立時間較晚的一個都司。此時的宣府雖然稱鎮,但是在軍事制度上和各周邊城鎮的聯系依然不大,明宣宗敏銳地發現了這個問題,宣府鎮及周邊的軍士"散處邊境",互不制約,一旦有警,很難做到統一的調配和征戰,于是下令在宣府地區設立都司,首任都指揮使為馬升,負責統一管理宣府鎮城及周邊十六個衛所的軍事要務;同年九月,確定都司治所設立在宣府前衛。宣府的防御范圍正式確立下來,其所轄區域包括懷安至居庸關間的眾多衛所。在當時的環境下,明帝國整合現有軍事資源,設立都司和鎮守官員,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另外由于萬全都司設立時間較晚,轄區內大部分衛所的設置時間都早于都司,所以其建制較其他都司,都是比較穩定的。

宣德年間同時也是一個大修邊防城堡的時候,期間所修的城堡甚至比之前洪武、永樂兩朝所修城堡的總和都多,這也從側面看出當時明朝邊防戰略的改變。當時隨著蒙古部的重心偏向東部,再加上明成祖朱棣的病逝,永樂年間對大寧衛的暫時性棄守,到了洪熙、宣德年間已經變成了徹底棄守。明朝邊防線收縮,加上明軍戰力的下降等等問題,都不得不讓明軍趨于守勢的地位。于是憑堅城、堅壁清野以待敵寇,就成為明軍最佳的選擇了。

總體上,明宣宗朱瞻基在位十年間,四次巡視邊境,同時大規模修筑關隘城堡,為以后可能發生的沖突做準備,效果顯著。北方蒙古諸部在這個時期都沒有輕易地劫掠明朝邊境。明宣宗四次巡邊中的最后一次,就有"時宣府為朝廷北門??為各邊之最"的美譽了,說明宣府的軍事作用逐漸顯現,其地位也大為提升。但是此時的宣府鎮雖然重要,但是軍事構架卻并不完善。

關鍵詞: 防御體系 明成祖朱棣 設立時間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