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曹丕220年稱帝,劉備221年稱帝,孫權為何晚到229年稱帝

時間:2022-03-20 12:13:21    來源:中華網熱點新聞    

三國時代的開始始于曹丕在公元220年稱帝,國號為"魏",以魏代漢,由此拉開了三國時代的序幕,緊接著,劉備在第二年稱帝,國號為"漢",因為政權建立在蜀地,所以也稱為蜀漢,也有稱季漢的,季就是第三的意思,這是相對于西漢(前漢)和東漢(后漢)來說的。

曹丕第一個稱帝,劉備第二個稱帝,而孫權則等到了劉備稱帝的8年后,也就是公元229年才稱帝,也就是說,一直到公元229年,才是真正的三國鼎立,為什么孫權要等8年,這么晚才稱帝呢?

第一個原因就是稱帝的法統性。

曹丕稱帝

曹丕稱帝,在名義上是漢獻帝禪讓給他的。歷史上最高統治者的繼承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血緣繼承制,如父死子繼,兄終弟及,前任領導人去世后,將帝位傳給自己血緣關系最親近的兒子和兄弟。

另一種是禪讓,所謂的禪讓是中國封建社會一種領導人繼承制度,由最高統治者在生前將帝位或王位讓給沒有血緣關系的人,如堯禪讓帝位給舜,舜禪讓帝位給禹,他們是沒有血緣關系的,憑能力強弱與賢能繼承帝位,這是兩種合法的繼承制。

從法理上說,曹丕稱帝建立大魏朝是合理合法的,走的是正常的稱帝途徑,并且曹丕占據了華夏族的核心地區中原,同時天下十三州盡得其九,所以曹魏政權其實是東漢滅亡之后唯一合法的政權,陳壽的《三國志》也是以魏國為正統朝代的,所以曹丕的稱帝沒有問題。

曹丕的帝位來自漢獻帝禪讓

劉備稱帝則與曹丕完全不同,劉備建立的是漢政權,注意不是蜀政權,叫劉備建立的政權為蜀國是錯誤的叫法,劉備一生一直打著的是漢朝的旗號,政治口號也是"興復漢室,還于舊都",另外 ,由于古代信息不通暢,當劉備聽說曹丕稱帝后,還以為漢獻帝劉協被曹丕所殺,劉備還專門為劉協披麻戴孝。

過了一年之后,劉備才以漢朝被曹丕所篡位為理由,重新建立一個漢朝,并稱帝,劉備的理由就是恢復漢室,并自認為正統,從法理的角度說,劉備稱帝也說得過去,一個朝代的滅亡總會有不少人懷念,后來的反元復宋,反清復明都是如此,況且當時的信息并不通暢,劉備這邊的人以為曹丕殺了漢獻帝,曹丕那邊的人以為劉備擅自稱帝,所以劉備稱帝也能得到一部分仍然同情漢朝的人的支持,具備一定的法統性。

劉備稱帝

相對于曹丕和劉備來說,孫權稱帝就顯得沒有理由,這個皇帝可不是能隨便稱的,也不是你強大就能稱帝的,秦朝時期趙高一手遮天連秦二世胡亥都給殺了,可他稱帝仍然得不到支持,因為沒有法統性,孫權算起來,只是漢朝的地方官,雖然他占據了大片的土地,割據荊州、揚州和交州,但仍然只是割據地方官,稱帝是需要時間和理由的,孫權沒有。

孫權在公元219年聯合曹操偷襲荊州之后,被曹操封為驃騎將軍領荊州牧,封南昌侯,這個官是曹操封的,因為曹操代表著的東漢朝廷,也就是說孫權這個時候與曹操合作,并且甘心做曹魏政權的地方官,曹操去世曹丕上位,孫權的角色仍然是曹丕手下的地方官,曹丕能稱帝,但是孫權不能,孫權一旦在當時稱帝,就等于是公開背叛曹魏政權,那曹丕將第一個攻打孫權,這也是孫權在曹丕和劉備稱帝之后,不敢馬上稱帝,而是等了8年的原因之一。

劉備的帝位來自延續漢室

第二個原因就是孫權面臨的政治壓力。

這一切還得從關羽發動襄樊之戰開始說起,起初關羽在襄樊戰場節節勝利,擒于禁,斬龐德,圍曹仁,威震華夏,一時風光無限,從孫權的角度來看,他是不愿意看到的,況且孫權自從魯肅去世之后,就改變了與劉備結盟的政策,而是與曹魏暗中勾結,在公元217年的時候,孫權就已經派出使者向曹魏稱臣,并且政治聯姻。

襄樊之戰期間,孫權開啟了策劃很久的奪取荊州戰略,派出呂蒙、陸遜等人偷襲荊州,奪取了劉備僅存的荊州三郡:南郡、零陵郡、武陵郡,然后孫權還殺了關羽,孫權的這一行為引來了劉備強烈的報復,劉備在公元221年稱帝兩個月后就發動攻打東吳的夷陵之戰,目的就是奪回荊州。

從孫權來看,他當前最緊急的任務是解除劉備的威脅,所以當時盡管曹丕和劉備都已經稱帝了,但孫權是不可能稱帝的,因為劉備的威脅近在眼前,同時孫權不能兩線作戰,在與劉備發動戰爭期間,孫權保持了曹魏的良好政治關系,至少表面上如此,在陸遜擊敗了劉備之后,孫權暫時解除了來自西邊蜀漢政權的威脅,這已經是第二年了,也就是公元222年,接下來,孫權由于奪取了荊州而實力大增,就需要面對來自北方曹魏政權的威脅了。

孫權

孫權當初向曹魏稱臣的政治目的只是為了避免兩線作戰,現在劉備的威脅解除了,孫權是不會受制于人的,更不會把自己的兒子送到曹魏去當人質,所以緊接著曹丕與孫權發生了矛盾,曹丕意識到孫權稱臣是假的,所以在公元222年,曹丕發動了南征東吳的戰爭,孫權這個時候的首要任務是面對來自曹魏的戰爭威脅,而不是稱帝,這一次戰爭直到223年才結束,由于曹魏沒有取得預期的目標,所以撤軍了。

曹丕雖然暫時撤軍了,但雙方在邊境小規模的戰爭一直存在,孫權時刻注意著曹魏的軍事動向,一直忙于應付,并不敢稱帝,擔心會再次引發曹丕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因為孫權名義是曹丕下屬的地方官,孫權稱帝首先挑戰的是曹丕的權威,一旦孫權稱帝,曹丕一定會再次發動大規模的戰爭。

孫權沒有稱帝,曹丕也一直有發動南征東吳戰爭的打算,公元225年,曹丕還率軍到廣陵以大軍壓境之勢給孫權強大的軍事壓力,要知道曹丕所代表的曹魏政權實力是孫權的數倍,孫權不敢輕視,雖然這次對峙無果而終,但是孫權也時刻注意曹丕的動向。

孫權的帝位來自實力

直到公元226年,曹丕去世時,孫權感覺可以趁曹魏新舊政權交接之時發動戰爭以圖占些便宜,但沒有結果,之后孫權所轄的交州太守士燮去世,其子士徽起兵自立,孫權派兵平定,也可以說從公元226年開始,孫權就進入了稱帝倒計時準備之中,因為從226年開始,蜀漢沒有威脅,曹魏也失去了曹丕,東吳政權暫時可以穩定。

從公元227年開始,孫權首先平定內部彭緒的叛亂,第二年在石亭之戰大敗魏國名將曹休,為稱帝建立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而在228年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發生,讓孫權免除了稱帝的后顧之憂,這就是諸葛亮在這一年開始北伐,并且年年北伐,別小看諸葛亮北伐,他能牽制曹魏大量的軍事力量,減輕了孫權面對北方的軍事壓力,給孫權獨立稱帝創造了一個相對安全的政治環境,所以228年一過孫權就稱帝了,然后就安穩地看著諸葛亮一次又一次攻打曹魏。

關鍵詞: 曹魏政權 這個時候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