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同樣是投降敵人,為什么關羽和張遼沒有污點,于禁卻被侮辱呢?

時間:2022-03-20 13:50:38    來源:中華網熱點新聞    

于禁在水淹七軍之后的投降,可以說是于禁一生之中的敗筆,不但是行為上讓曹操倍感失望,就連之后回到了曹魏,還是被曹丕給暗諷了一頓。總而言之,于禁如果是沒有這么一出,或許會以一個非常高的身份去世,讓曹魏人難以忘懷,原來曾經還有這么一位勇猛善戰的將軍。只可惜這一切都在于禁投降之后發生了轉折,但奇怪的是三國之中投降的人并不少,為什么相比起關羽、張遼等人,于禁的投降無法原諒?

于禁

現實角度上去看于禁的投降本身是和張遼以及關羽沒有太大分別,不管如何都是想要保住性命,也許目的不同,但結果是一樣的。張遼留下性命是為了建功立業,關羽是為了找回劉備,保護劉備的家人。但拋開這些,投降就是投降,哪里有什么好壞之分。既然是這樣為什么于禁的投降,不但是沒有博得好感,反而是讓人討厭呢?

于禁

三國時期有三種投降的結局,第一種是在投降之前地位很高,但是在投降之后卻開始泯然眾人,這一類的代表人物就是于禁。在于禁選擇投降關羽之前已經是成為了曹魏集團的重要將領,在曹魏集團的外姓武將之中,地位最高的一個。在襄樊之戰當中,除去曹仁之外則于禁是二號人物。所以于禁的地位很高,而在投降之后于禁不但是沒有了立功的機會,還幾次受到羞辱,自然也是在歷史之中留下了敗筆。

張遼

而第二種則是投降前地位不高,但是在之后卻是高光時刻的。這類代表正是作為比較的關羽和張遼,先看張遼。張遼本是雁門郡的郡吏,是一個很小的官職。后來丁原接任了并州刺史,就舉薦了張遼給何進。而后何進派張遼去河北募兵,但是回來時發現何進被宦官殺了。這時候張遼則是跟隨部眾歸為董卓,董卓死了以后則是從屬呂布。不過張遼雖然屬于呂布,卻并不是呂布的直系下屬,而是以北地太守的名義保持獨立。這么解釋,張遼的投降也就不存在背主了,另外張遼本來就是朝廷任命的將領,回歸曹操代表的東漢朝廷,并無污點可言。

張遼勸降關羽

而后則是關羽,關羽投降時是處于一種劉備全面崩盤,甚至是連生死都不得知的情況下的選擇。而當時關羽只能是依靠下邳城頑抗,而且事前關羽是力戰不敵,面對絕對實力的差距才只能投降。但是關羽即使是到了這個地步,還是親自找來了張遼說要決一死戰。所以不管關羽實際舉動是什么,關羽也是有戰死這一個選擇的,也就是有殺身成仁的想法。其次則是關羽事后的一系列舉動,證明了自己不是貪慕虛榮,也不是不忠不義。另外為了報答曹操的收留之恩,關羽陣斬顏良,做了這些才離開,所以欠的已經還了,算不上背主。

嚴顏

第三種投降的人物則是投降便是高光時刻,其后沒了下文。比如義釋嚴顏,還有張達、范疆這類小人。嚴顏投降了之后就再無下文,也沒有任何立功的記載,所以這兒也就造成了無差別狀態,自然也沒人對這些記掛在心上。至于張達、范疆則是投降之后也沒有好下場的代表,最后也是被殺。這一類的武將因為投降前后沒有差距,所以并不那么起眼,至于正義與否,也主要看投降后的主公。

再回到于禁的身上,于禁的投降如果不是襄樊之戰,或許也不會背負一個罵名。因為這個時間點太尷尬了,對于禁來說此時的于禁已經是近六十,事實上在襄樊之戰兩年以后于禁就去世了。所以時間上對于禁來說沒有了立功的可能,也沒有再戴罪立功的機會。其次于禁能得到曹操的賞識源自于于禁的威嚴毅重,但偏偏于禁是敗在了這里。當年于禁奉命平定昌豨之亂,而昌豨和于禁是舊相識,所以在打不過之后選擇了投降。于禁則是以昌豨圍而不降,不殺不足以定心為由,殺了昌豨。

曹操和于禁

曹操在得知了這個消息之后,則是感慨于禁治軍嚴謹,而且對于禁也是越發的看重。但是同樣的場景出現在于禁的身上,于禁的做法卻是投降。這前后的對比差距,曹操看在眼里能不感到失望嗎?這一點就算是在東吳也一樣是被人看不起,東吳的虞翻就是幾次怒罵于禁,于禁對此也是毫無話說。另外于禁投降的時間點,正好是處于三國陣營正式劃分時期,于禁在219年投降,此時曹操稱王,劉備也稱王。也就是說不再屬于軍閥割據的情況了,于禁的投降自然也就成為了真的投敵。

所以于禁在被東吳送回了曹魏之后,于禁遭遇曹丕的羞辱,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但對于禁來說也的確有些不劃算,不但是晚節不保,而且投降之后還給后人帶來了相對的麻煩。但亂世之中人心之想,實屬難測。

關鍵詞: 襄樊之戰 也就是說 難以忘懷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