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劉邦手下可與張良媲美聰明的人,一招安定漢朝,三策清除隱患

時間:2022-03-21 13:13:44    來源:中華網熱點新聞    

戰國后期,秦國的實力遠超東方各國,于是發動了統一全國的戰爭。大部分國家都做了殊死抵抗,但終被秦軍各個擊破,亡國之君們各有各的后悔,各有各的不甘,而對于怎么善后,秦王也是摸著石頭過河。

根據經驗,嚴刑酷法在秦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秦王認為,只要移植秦國的高壓政策,壓制住反抗的勢力,就能長治久安。

A計劃成型出爐:滅人之國,改為郡縣,實行秦法;至于各國首腦,他們的存在,會使當地人存有幻想,成為不穩定因素,必須加以鎮壓。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一、六國斬首

秦王是這么想的,也是這么做的:

六國中韓國既小又弱。在秦軍的不斷打擊下,領土面積不斷萎縮,前230年韓滅。韓王安被擒、流放荒山。后新鄭的前韓國貴族發動叛亂,為防止韓王安被利用,緊急將其處死。

趙國是抵抗秦軍的中堅力量。名將趙牧能征善戰,屢屢重挫秦軍,但離間計無堅不摧,趙牧被害,形勢急轉直下,邯鄲城破,趙王遷投降,其兄公子趙嘉轉到代地繼續抵抗,不久也兵敗自殺。消息傳來,十五歲的趙王遷深為自咎,不久病故。

魏王假在大梁做了頑強抵抗。三個月的殊死拼殺導致秦軍大量傷亡,城破之后,在押往秦國的囚車上被擊殺。

楚國也曾重創秦國,大敗李信20萬秦軍。但秦王嬴政孤注一擲,派老將王翦率舉國之兵60萬,攻破楚都壽春,楚王熊負芻被俘,王翦押著楚王負芻,到楚國各地剿滅抵抗力量,負芻郁郁而終。

楚滅之前,發生了荊軻刺秦王事件,嬴政大怒,派兵追剿,燕國被迫獻出太子丹的首級。滅楚后,秦軍卷土重來,避居遼東的燕王喜被俘,押往咸陽,其后不知所蹤。

不肯援助他國共同抗秦的齊國,最終也迎來了秦軍。和平久了,早已不會打仗,齊王建投降,被放逐到共地,餓死在山林松柏之間。

對六國國王,秦始皇奉行的是消滅政策,免得故地人民心中有念想。但這就夠了么?

10年之功,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

二、烽煙再起

天下一統,秦始皇以為,六國的首腦已被鏟除,從此不再有成勢力的反抗。于是,不以人民疾苦為念,南征北伐,開疆擴土,大興土木。

前210年,秦始皇去世,他所締造的秦朝在創立十六年后,轟然倒塌。

陳勝、吳廣首樹義旗,不滿秦朝統治的各種勢力紛紛響應,六國的舊貴族也借機陸續復國,項梁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楚王,號令天下,楚國成為推翻秦朝的主力,后被項羽取而代之。

齊國宗室紛紛自立:魏國王室寧陵君魏咎稱王,張耳立原趙國王室后人歇為趙王,韓國立韓公子橫陽君韓成為王。

各地宗室、豪杰并起,城頭變幻大王旗,直到項羽崛起,自立為西楚霸王,再將全國分成十八個王國,分封給諸侯、部將和降將。

公元前202年,楚漢之爭獲勝后,劉邦稱帝建立漢朝,六國王族及各方豪杰被暫時壓制下去。

垓下之戰,劉邦滅楚立漢

三、一勞永逸

接受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訓,漢初奉行休養生息的國策,但在國家制度上,基本承襲了秦制。

以發展的眼光看,秦亡時的不安分勢力現在雖已被壓制,卻像火種散布在全國各地,一旦風吹草動,那些六國后裔、項羽分封的王侯舊部、動亂時涌現的地方豪強們,會不會再次蜂擁而起、觸發蔓延天下的禍亂呢?

建信侯劉敬提出了一個可行方案:"當初反秦時,如果沒有齊國的田氏諸族、楚國的昭、屈、景三族鼎力相助,難以成功。現在他們仍是當地的豪強,萬一有變,陛下還能安枕無憂么。應該把關東各國的王族及豪杰遷入關中,平時可以用以防備匈奴,各地如有叛亂,也可以調他們前去鎮壓,這就叫強本弱末。"

劉邦立刻就意識到了這條建議的價值,當即委派劉敬主持這項工作。劉敬也毫不耽擱,將六國貴族后裔和地方豪族十余萬人遷至關中,從而拆除了一個影響漢初穩定的因素。

漢朝長安

建信侯劉敬是個非常有政治智慧的人,其謀略堪比張良,才能不輸陳平。他的"和親"、"定都"、"移民"三策,迅速地使漢初混亂的局面迅速安定下來,為休養生息,恢復國力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 休養生息 奠定了基礎 取而代之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