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曹操為什么殺了最喜歡的楊修,而放過了發動高平陵之變的司馬懿?

時間:2022-03-21 14:12:25    來源:中華網熱點新聞    

小時候看三國演義,小編最恨得就是曹操,最喜歡的是劉備,總以為曹操是大反派,劉皇叔是救世主。

隨著慢慢的長大,世界觀價值觀逐漸形成,小編對之前的認識有了較大轉變。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英雄"是史書對曹操最大的評價,的確曹操是個優秀的HR,看人的眼光很準,并且非常重視人才。無論是出身卑微的寒門子弟,還是世家公子,曹操總能選賢任能,人盡其用!就連當時三國的頂尖人才郭嘉、荀彧等都在其麾下效力。

原文"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但三國演義編劇卻寫成了"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負我",這應該是大家對曹操誤解最深的癥結所在。前一句話是尋求一種殺人后的心里安慰,僅指誤殺呂伯奢,后一句話則有點殺人后口出狂言,狂妄自大的意思,得罪的是天下人。

誠然疑心重確實是曹操最讓人詬病的,但是倘若你身邊的親人,朋友,同事,整天磨刀霍霍欲宰之而后快!公司里面派系分支,互相攻擊,你能保證不得臆想癥?誰也不想生活在不穩定的環境中,但是既然大環境不能改變,只能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

郭嘉臨死前曾警告曹操,司馬懿如不能為曹操效力則殺之!疑心重的曹操為什么沒有殺掉篡位的司馬懿,反而殺了楊修?

楊修和司馬懿都是曹操后期才華橫溢的青年才俊,共同輔助曹操的兩個兒子,為什么境遇會如此之大?

楊修出身高貴,雖有才干,但恃才傲物,總以為天下人都沒有他聰明,司馬懿也不是他的對手。曹操曾領眾臣參觀府邸,在一新建的大門上寫了個活字,所有人都不知其意,只有楊修看出了是個闊字,隨命人修建圍墻。

當然這些小聰明還不足以令曹操起殺心,因為曹操畢竟是惜才的。可是楊修千不該萬不該的是在戰爭前線,散布謠言霍亂軍心。

此處應當是個雞肋的故事,背景是曹植曹丕兩兄弟奪權進入膠著狀態,急需一劑猛藥助推曹植奪權。恰逢曹軍困于前線,進退兩難之際,楊修上表曹超遷都洛陽,新建行宮。

曹操也很頭痛,兩難之際便把晚上的口令定位"雞肋"。楊修從口令中窺得曹操的心思,認為他會撤軍遷都,于是命下人收拾行李。眾將士看到軍師準備跑路,遂開始自發的收拾裝備,準備拔營后撤。曹操在巡視軍營的時候發現軍士們士氣低落,厭戰情緒嚴重,好多部隊行裝都收時候了,隨時準備聽令后撤。

楊修這種行為已經構成了散布謠言,擾亂軍心的死罪,所以為了穩定軍心,曹操命人抓了楊修,當場殺之!

楊修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典型,隨意揣摩老板的心思,在未經證實的情況下散布謠言,這種非常不利于團結和管理,自作聰明的員工,相信沒有老板會喜歡!

司馬懿同樣有個最強大腦,但是他本人很低調,終生都在夾著尾巴做人。起初司馬懿為了不入仕,不惜自斷雙腿,以此來顯示自己沒有當官爭取的野心,只想守著老婆孩子熱炕頭,過好自給自足的平民生活。

即使在曹丕三顧馬廄之后,作為曹丕的智囊,依舊躲在曹丕身后,小心的出謀劃策,不敢讓自己卷入朝堂的爭斗。

正是他的膽小甚微,瞞過了曹阿瞞,可是阿瞞沒有想到兒子和孫子都是短命鬼,沒有一個人活得過司馬懿,這才有了司馬家的西晉。

如果楊修低調內斂一些,憑著曹操對曹植的偏愛,輔助曹植建立大魏。司馬懿作為曹丕智囊,肯定殺之或入獄,那也許就沒有司馬家什么事了,西晉也不可能代魏,五胡也不敢亂華。因為一個人的小聰明,居然改變了"歷史"!實在太恐怖了,小編不敢往下想了,正應了那句話:No zuo no die !

關鍵詞: 三國演義 最強大腦 擾亂軍心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