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張獻忠究竟是如何死亡的?

時間:2022-03-26 10:35:53    來源:中華網熱點新聞    

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明熹宗朱由校泛舟西苑意外落水。此后因服用"仙藥",終致全身水腫,不久駕崩于乾清宮,臨終遺命五弟信王朱由檢承繼大統。熹宗朱由校駕崩二日之后,信王朱由檢登基,是為崇禎皇帝。

崇禎帝接手的是個棘手的爛攤子。大明王朝此時面臨的是內有天災民變、外有后金不斷侵擾的局面。為鎮壓民變和抵御后金,朝廷向百姓大肆攤派軍費,不斷激起民變。張獻忠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率眾鋌而走險,于崇禎三年(1630年)在家鄉陜西聚集十八寨民眾暴動,揭竿反明。

張獻忠做過捕快、邊兵,足智多謀,作戰勇猛,他的隊伍很快發展壯大,轉戰南北,成為反明的一支重要力量。

崇禎八年(1635年),各路農民軍在河南陷于明軍的包圍。為突破包圍,各路農民軍首領齊聚滎陽,共商軍事大計。在這次會議上,李自成提出的分兵出擊的突圍計劃被采納。

張獻忠、高迎祥部按既定計劃揮師東進,一路連克多座城鎮,很快打到朱元璋的老家鳳陽,拆了朱元璋早年出家的皇覺寺,掘了朱元璋家的祖墳。

此后,張獻忠與高迎祥兵分兩路,張獻忠率部南下廬州,高迎祥西向河南。

崇禎九年(1636年)七月,高迎祥在周至黑水峪遭到陜西巡撫孫傳庭的伏擊,高迎祥被俘遭凌遲處死。李自成被擁立為闖王,但此時隊伍軍心渙散,實力大減,張獻忠部成為明軍最大的心腹之患。

崇禎十年(1637年),明兵部尚書楊嗣昌采用"十面張網"的圍剿方針,給各路農民軍造成重創。張獻忠在攻打南陽時也被左良玉部將羅岱所傷,幸得孫可望舍身相救。為了保存實力,張獻忠接受了兵部尚書熊文燦的招撫。但兩年之后,張獻忠在谷城把握時機,再舉義旗。

崇禎十三年(1640年),張獻忠進入四川,在與左良玉血戰后,張獻忠于崇禎十四年(1641年)攻占襄陽、樊城、隨州等地。二年后,張獻忠占領武昌。

在張獻忠攻占武昌前的三月,李自成在襄陽稱"新順王"。張獻忠占領武昌后,也自稱"大西王",建立起自己一套領導班子。在一個地盤上,同時有兩人稱王。這令李自成大為光火。同舟共濟的患難之時已經成為過去,李自成下令懸賞擒拿張獻忠。此時,張獻忠的實力已不比李自成。為避免與李自成造成正面沖突,張獻忠揮師南下,進入湖南、江西等地。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為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張獻忠再度入川。農民軍很快攻占夔州、梁山、瀘州、重慶多地。八月初九日,占領成都。十一月十六日,張獻忠在成都稱帝,建立大西政權。而此時,李自成早已退出北京,被清軍一路追趕到西安。

大西政權建立后,首先面對的是來自南明政權的打壓。明將曾英、楊展等率部攻打農民軍,屠殺大西官吏,嚴重威脅大西政權。對此,張獻忠進行了嚴厲的鎮壓。在城中實行嚴密軍事管制,用重刑鐵腕鎮壓反叛分子。為制止暴亂,震懾反叛分子,張獻忠還實行了屠殺政策。

除了南明政權對大西的威脅,張獻忠與李自成之間一直是敵對的。李自成占據北京時,即命黎玉田等占據川北順慶等地,與張獻忠爭奪地盤。而張獻忠也不示弱,令艾能奇奪回川北。艾能奇戰敗后,張獻忠親自出馬,大敗李自成的大順軍。張獻忠、李自成為爭奪地盤,時有戰事發生,雙方各有人員傷亡,互相內耗了各自的實力。

清軍入關后,乘勝追擊李自成部,于1645年六月在湖北擊潰李自成軍主力。多鐸也攻占南京,弘光政權覆亡。十一月,清廷命何洛會為定西大將軍圍剿張獻忠,同時對其勸降。但張獻忠不為所動,堅持抗清。

順治三年(1646年),清軍加大對張獻忠的圍剿力度,命豪格為靖遠大將軍,進軍四川。此時,張獻忠部背腹受敵,一面與明將交戰,一面堅持抗清。七月,張獻忠決定放棄成都,北上抗清。

據清朝吳偉業編撰的《鹿樵紀聞》記載,張獻忠為表明自己北上抗清的決心,"盡殺其妻妾,一子尚幼,亦撲殺之"。又據王源魯《小腆紀敘》載,張獻忠在棄成都之前曾叮囑養子孫可望,如果萬一張獻忠戰死,命孫可望率部歸順明朝,聯明抗清,不要認為這是不義之舉。張獻忠一代梟雄,在民族大義面前,頭腦是非常清醒而理智的。

隨后,張獻忠的四大戰將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各統兵十萬出兵陜西。

經過三個多月的行軍,十一月,隊伍到達金山鋪。張獻忠在此地的鳳凰山一帶安營扎寨,準備同清軍展開激戰。

但就在此時,張獻忠手下的一名重要將領劉進忠降清。張獻忠在進駐金山鋪后,仍在繼續肅清隊伍,對隊伍中意志不堅定者展開殺戮。劉進忠多次勸諫張獻忠慎殺,引起張不滿。劉進忠當時鎮守朝天關,張獻忠多次下令調其回金山鋪,劉進忠憂懼,遂投向了清軍。

劉進忠降清后,馬上將大西軍的作戰部署全部告知清軍統帥豪格,并親自擔任向導,領護軍統領鰲拜等向鳳凰山進發,突襲張獻忠部。

十一月二十七日,清軍與大西軍交火。張獻忠倉促應戰,前往前方督戰,卻被對面叛將劉進忠指認。清軍連發數箭,張獻忠中箭墜馬,被清兵擒獲斬殺,年僅四十歲。

關于張獻忠的死因還有多種說法,在王源魯的《小腆紀敘》和《獻忠屠蜀》中記載,張獻忠死后,他的部下將他葬于偏僻之地。清軍獲知后,將張獻忠的墳地挖掘,砍下張獻忠的腦袋在成都示眾。

而在張岱所撰的《石匱書后集·張獻忠傳》中則稱張獻忠病死于蜀中。

在《清世祖實錄》中,記載了當時豪格上呈的戰報,只籠統地稱張獻忠率兵與鰲拜交戰,大敗于鰲拜,張獻忠被斬。

在以上的多種說法中,張獻忠中流矢、被清軍擒獲斬殺的這一說法是比較可信的,在由張廷玉最后定稿的《明史》中,對張獻忠的死因也采用了這一說法。

關鍵詞: 兵部尚書 南明政權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