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24伎樂的安逸生活,伎樂少女如何打造宮廷氛圍感美妝?

時間:2022-03-26 15:41:51    來源:成都日報錦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播放 暫停 進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 請刷新試試

今日,伎樂少女團再次相聚,閑談之間撫琴吹笛,好不愜意。有意思的是,在她們使用的樂器中不少樂器并不是本土樂器。

石刻"二十四伎樂"是中國本土音樂與外來音樂相互融合的集大成作品,從一個側面展現了成都的和諧包容。

而"二十四伎樂"的妝容服飾也不簡單,可以說是引領了當時最潮的風尚。

成都時尚之都的歷史源遠流長。

永陵 "二十四伎樂"演奏的樂器由彈撥、吹奏、打擊樂器三大類組成。

唐代開放包容的精神,促進了中西方音樂文化的頻繁交流,永陵 "二十四伎樂"便是其中一大代表。永陵"二十四伎樂"大部分樂器源于外域,樂器種類兼收并蓄、包羅萬象,既有漢民族傳統樂器,又融合了當時大量的少數民族及外國的樂器,堪稱唐五代音樂文化的活化石。唐代全方位的開放態勢,迎來了四方諸國的音樂文化,外域與本土音樂文化的完美融合,成就了燦爛輝煌的大唐神采。永陵"二十四伎樂"中的外來樂器有15種共18件,即拍板、篳篥、齊鼓、雞婁鼓、鞉牢鼓、羯鼓、葉、曲項琵琶、豎箜篌、正鼓、和鼓、毛員鼓、答臘鼓、銅鈸、螺貝。這些樂器既有少數民族樂器,也有外國樂器,并最終演化為本土樂器。

唐五代時期的成都音樂繁盛,堪稱古代的世界東方音樂之都,而"二十四伎樂"則成為迄今所見唐五代音樂、舞蹈資料中最全面、最系統和最直觀、最真實的資料。

24位伎樂均為女伎,她們身著唐服,兩袖下垂,顯得清雅飄逸。她們中有舞伎2人,樂伎22人,各伎的服裝大體相同,均身著圓領上衣、華袂廣袖,長裙均系于上衣外胸以下,這些服裝均由錦緞制成。

剛出土時,伎樂們的上衣隱約呈現為紅色,裙皆杏黃色,唯獨領及華袂上的顏色各不同,但不外紅、綠、黃三色。隨著歲月的流逝,衣服上的色彩如今已看不出。

黃裙在當時可能是一種風尚,《新唐書》中就有"楊貴妃常以假鬢為首飾,而好服黃裙。近服妖也。時人為之語曰:義髻拋河里,黃裙逐水流。"《新唐書》中的"服妖",大都為當時流行的服飾,唐代女子著黃裙者,既有皇親國戚,也有平民百姓,可以說并沒有貴賤之分。

除了色彩,"二十四伎樂"所著的衣服均為廣袖,十分適于舞蹈。"二十四伎樂"中的兩位舞伎身著錦緞制成的輕盈衣衫,揮舞衣袖,舞步縹緲,仿佛讓人感受到了唐朝舞蹈的獨有韻味!唐人跳舞時,往往會模仿胡人化妝、穿胡服,這為唐代服飾文化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當時人們所著的衫襦在唐朝前主要是具有胡服特征的窄袖,而到了唐朝后期,窄袖則逐漸被廣袖所取代,體現出當時的成都具有很強的文化包容性。

"二十四伎樂"的發髻在當時也十分流行。"二十四伎樂"的發髻、梳法是基本相同的,都是將額前的頭發略卷起來向后梳,但其綰髻的方法十分復雜。細細數來,這24人中有22種綰髻的方式,但鬟髻的形式則占了半數。王建棺床南面的2個舞伎,以及東面第一、五、七個樂伎,西面第六、七個樂伎等均為雙鬟髻,而東面第四個、西面第四個樂伎則是鬟髻的變式。唐代婦女發髻的基本形式就是以鬟髻為主,王建石刻的樂伎也進一步證明了鬟在綰髻中的重要性。

唐五代時期,人們的審美也在逐步發生變化。處于唐宋之交的朝代,唐五代的人雖然仍以胖為美,但已不再像唐朝人那般豐腴。五代時,人們將額前的頭發略卷起來向后梳,并進行綰髻,可以使其臉顯得更瘦,且十分精神,鬟髻可以說是當時最流行的發型了。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策劃 吳剛 蒲薇 記者 王嘉 視頻 聯創眾娛 編輯 李旻 校對 王玲

【來源:成都日報錦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關鍵詞: 成都日報 可以說是 基本相同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