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山城防御體系:南宋末年的慷慨悲歌

時間:2022-03-27 08:38:54    來源:中華網熱點新聞    

接前文,依照南宋的國力,斷不可能與強大的蒙古鐵騎抗衡,然而,任誰也想不到,自打宋蒙聯軍滅金之后,南宋又獨自抵擋了近半個世紀,而這其中,離不開蜀地人民的支持,更準確的說,如果不是蜀地的堅守,南宋怕是早就被滅國了。

自打余玠帥蜀,他高瞻遠矚,利用四川山形復雜,地勢崎嶇之便,想出一套足以抵抗蒙古人的絕妙戰法--山城防御體系,自此,四川以山城為盾,扼蒙古于城外,支撐了南宋的半壁江山,說起防御體系,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前兩年的薩德。它是一種末端高空區域防御系統,也就是所謂的反導系統,性能十分強大,不過隨著東風17的出現,目前現有的反導系統也就形同虛設了。而南宋末年的山城防御體系,在當時幾乎沒人能整體攻破。

那么究竟什么是山城防御體系呢?

自秦漢以來,蜀地便有筑寨以抵御外敵的傳統,尤其是戰亂年代,蜀人為自保,多聚山圍寨,以避兵禍。五胡亂華時期,四川便是最早開始動蕩的地區之一,依據當地的地形,拒敵于城寨之下,是蜀人的拿手好戲。結寨自保,擁兵自重的最佳代表當屬劉備劉皇叔,他的蜀漢也曾強大一時,諸葛亮及姜維數度伐魏,是為一時俊杰。

由于南宋自岳飛之后,便再無能正面抗衡北方騎兵的軍隊,為了能抵抗蒙古人的鐵騎,很多人開始思索制馬良策,研究如何"以步制騎",也就是這段時期,四川的山城防御逐漸開始成為歷史的主角。正是因為蜀地易守難攻的特質,宋人的治馬良策也開始圍繞四川展開,提出"自昔蜀之所恃,專在天險"的說法,建議頓兵于萬全之地,若是制敵于坦平之地必敗無疑。而且由于四川地處長江上游,雖說臨安城有長江天險護佑,但若是四川落入蒙古人之手,順流而東,江淮之地唾手可得。南宋朝廷雖然昏聵,卻也知道蜀地緊要,十分重視,精兵良將也多派往此地。

在蒙古第一次入侵四川前后,蜀地軍民就自發筑造了很多城池,如1233年的大獲,1239年的榕山城,1240年的安樂城與釣魚城等等,又或者加固了之前的一些城池,后期甚至把各地治所也搬到了山城里面。這些新舊山城,大多數是修在山頂的險要位置,居高臨下,易守難攻,其中一部分,都修到了海拔七八百米的高山之上。這些筑城活動,相當一部分是軍民自發興起的,為后來的山城防御體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242年,宋理宗任余玠為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重慶府,主持四川軍務。而山城防御體系也正是在他任職期間完成的。此時,四川的城寨都是星點分布,零零散散,看似堅固,實則松垮,不足以抵抗么蒙古騎兵,故余玠上任后,采納蜀地豪杰冉氏兄弟(冉琎、冉璞)的建議"蜀之形勢之地,莫若釣魚山,請徙諸此,若任得人,各粟守之,賢于十萬師元也,巴蜀不足守也!"將合州釣魚山作為防御重點,是極為高明的,因為蒙古如果進攻四川,按照進攻方向與戰略目標,必然是破川以后,以長江之利,順流而東行,直指江淮。若是如此,那么四川夔門作為長江由四川盆地進入三峽的門戶,其位置就愈發的重要,可謂長江中下游的屏障。而此時四川治所東移,重慶成為全川指揮中心,它邊上的合州,由于上通三江,下連長江,成為重慶的屏障,而合州又扼守川東陸路到達夔門的必經之路上,由此,合州之重顯而易見,是為渝夔藩籬,全蜀屏障!

釣魚山位置特殊,山下為嘉陵江、涪江、渠江匯合之地,三面皆水,余玠命人連筑釣魚,云頂、天生等城。以釣魚城為核心,將合州治所也遷入其內,其余各城與釣魚城互為犄角,相互扶持。至此,四川逐漸形成了一個以重慶為中樞,合州釣魚城為支柱,長江為險,南岸的超大縱深為依托的防御系統。在這個體系中,沿四川諸多水系建立了很多據點,皆依山制江,扼守四川水陸要道。在該體系之下,各城寨相互聯系,共同御敵,可長期堅守,同時能夠消耗來犯之敵,為后續增援提供了大量的時間。整個四川,雖然最后的最后還是歸了元朝,但幾乎沒有幾個山城是被攻破的,大多是守將的叛降。

比如釣魚城,這座連蒙哥都打的死的堅城,最后也是守將王立以不屠城的條件,投降。不過據說有元人熊耳夫人施展美人計,成功招降王立。而王立本人也是一個十分有爭議的人物,有興趣可以搜搜看看。

不過可惜,余玠主持修建的山城防御體系,最終也沒有阻擋南宋滅亡的命運,蒙古或者說元,在經歷數次進攻四川而不得的情況下,忽必烈兩路大軍進攻江淮,以偏師進攻四川,由于南宋君臣的不作為,只能坐視。宋末三杰拼上命護佑的大宋王朝于崖山海戰之后再無蹤跡。

關鍵詞: 防御體系 反導系統 逐漸形成了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