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晉武帝司馬炎:看似英明實則昏庸,兩大錯誤導致西晉50年就滅亡

時間:2022-03-28 11:45:56    來源:中華網熱點新聞    

公元266年,司馬懿之孫、司馬昭之子司馬炎,逼迫曹魏末代皇帝曹奐退位,自己登基稱帝,開創晉朝。司馬家族歷經幾代人的努力,終于成功實現夙愿,黃袍加身成為天下之主。晉朝成立初期,司馬炎勵精圖治,任選賢能,西晉國力蒸蒸日上,前途一片光明。天下百姓剛剛經歷了持續數十年的三國紛爭戰亂,好不容易熬到江山一統,新朝建立,西晉的成立可謂順應天意民心,符合歷史潮流。

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西晉卻并未像漢朝一樣成為傳承數百年的大一統王朝,而是一個曇花一現的短命王朝,公元266年成立,公元316年滅亡,僅僅存在了50年,就在內憂外患中轟然崩塌。西晉短命的原因一言難盡,人們往往會將問題根源歸結于晉惠帝、賈南風等人,實際上,晉武帝本人看似英明實則昏庸,正是他的兩大失誤,導致了西晉的覆滅。

乍一看,晉武帝司馬炎在人們心目中,怎么看也不像一個昏庸之君。他在位二十多年,擊滅東吳,徹底完成天下統一,結束了持續半個多世紀的戰亂紛爭。他"勸課農桑",撫恤百姓,輕薄徭役,大力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他胸懷博大,從諫如流,重用賢明之臣,有人稱贊他"聰明神武,有超世之才"。

但是,這些只是表象。晉武帝在任期間,接連犯了兩大錯誤,每一條都嚴重動搖西晉根基,為西晉的發展埋下巨大隱患。他死之后,這兩大隱患陸續爆發,使得西晉迅速走向毀滅。

第一條錯誤就是實行"分封制"。司馬炎對司馬家族的無論叔伯長輩、還是兄弟子侄,來了一次"地毯式封王",登基第一年一口氣封了27個王,隨著王室成員繁衍增多,王爵也越封越多。

其他朝代的王爵,很多時候只是個榮譽頭銜,并無實權。但司馬炎所加封的王爵,卻是實打實的地方實力派。每個王都有自己的封地"王國"和百姓,甚至還有軍隊。邑二萬戶為"大國",兵五千人;邑萬戶為"次國",兵三千人;五千戶為"小國",兵一千五百人。每個王都是響當當的實力派,要錢有錢要兵有兵,西晉的大部分軍隊都掌握在他們手中。

司馬炎的本意,是想"廣封諸王,屏藩王室",讓西晉軍政財權都掌握在這些同屬司馬家族的親支近派中。如此一來,江山就會牢牢掌握在司馬家族的"自己人"手中,不容外人染指。

然而讓他沒想到的是,分封各地的諸侯王們,陸續變成了割據一方的土皇帝,人人都私心滿腹,想憑借實力問鼎皇權,彼此之間你爭我搶,明爭暗斗,最終掀起"八王之亂",導致西晉陷入曠日持久、規模浩大的內戰,使得西晉綜合實力嚴重受損,陷入一片混亂中。

司馬炎的第二個錯誤,是在繼承人問題上犯了大錯。司馬炎一生有26個兒子,除去夭折者5人,成年者有21人,其中不乏才能卓越之人。司馬炎登基之初,就非常草率地把次子司馬衷定為皇儲。遺憾的是,這個司馬衷腦子有問題,智力低下,根本不具備做一個皇帝的水準。

司馬炎后來發現了這個問題,大臣們很多人也認識到了這一點,衛瓘等大臣多次暗示司馬炎應該為了西晉千秋萬代江山著想,及時更換儲君人選。但一貫果斷的司馬炎,在儲君問題上卻猶豫不決,最終還是決定傳位給司馬衷。

這個決定對于晉朝是一個轉折點。把這樣一個堂堂大國交給司馬衷管理,后果可想而知。司馬衷登基后完全淪為傀儡,任由皇后專權,權臣亂政卻毫無辦法,使得西晉迅速衰落。由此可見,毀掉西晉的不是別人,正是司馬炎自己。

參考資料:《晉書》

關鍵詞: 晉武帝司馬炎 徹底完成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