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春秋戰國打仗都不缺糧,為何魚米之鄉的諸葛亮,卻次次缺糧

時間:2022-03-28 12:36:19    來源:中華網熱點新聞    

戰國七雄打了幾百年一直都不缺糧。而諸葛亮在北伐的時候,只打了6年時間(228年至234年),他卻幾乎每次北伐都缺糧。

要知道,戰國七雄并不是都生活在魚米之鄉的地區。當時真正的魚米之鄉并不多。而益州卻是一個真正的魚米之鄉。諸葛亮在給劉備進行軍事規劃的時候,之所以選擇益州,就是因為益州是天府之國,有沃野千里。

總之,戰國時期很多地方都不怎么出產糧食,但是在歷史記載中,并沒有戰國很缺糧的記載。而諸葛亮生活在魚米之鄉,他的北伐卻次次缺糧。那么,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諸葛亮劇照)

一、諸葛亮發動的戰爭太過于頻繁。

諸葛亮在6年的時間里,就連續發動了五次北伐,這樣的作戰頻率,是非常密集的。這樣密集的戰爭,必然會消耗大量的糧食。就算不打仗,就算沒有打敗仗,但是諸葛亮的這些軍隊,天天在路上走來走去也實在可惜。因為這些軍隊大都是一些強壯的勞力,如果他們不打仗,他們完全可以在家里進行農業生產,那樣他們會生產多少糧食啊!

諸葛亮每次在發動戰爭的時候,都非常謹慎。這使得他整個北伐,都沒有太大的失敗。但是,他也因此沒有獲得太大的成功。沒有失敗也沒有成功,但是勞而無功,時光和糧食卻消耗了。

(木牛流馬)

二、諸葛亮的北伐屬于勞師遠征。

諸葛亮是從蜀地出去北伐的,他這種北伐的情況,有點勞師遠征的意味。因為蜀地和中原地區之間,隔得非常遠,在古代交通不發達的情況下,要想翻山越嶺走這樣的路,非常辛苦。

這種辛苦,其實還不僅僅是士兵們行走的辛苦,更多的是運糧的辛苦。因為士兵們走路比較簡單,但是要運糧的話,肩挑背馱,確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諸葛亮已經非常努力了,他發明了木牛流馬這樣一種交通工具。但是木牛流馬只是解決了如何在崎嶇的山路上運行的問題,并沒有解決勞力的問題,糧食依然需要人工來推拉的。

事實上,春秋戰國時期,如果遇到勞師遠征的事情,戰爭往往會打敗。比如秦穆公就曾試圖到中原去爭霸,當時他派上了孟明視等幾位大將去,結果就因為太遠,打了敗仗。這使得秦穆公明白,他當時根本就不具備勞師遠征的能力。所以他最終只是在西域這里打天下,擴大自己的地盤。而秦穆公爭霸天下,因為不是在中原爭霸,只是在西域爭霸,因此后人有學者并不認為,秦穆公屬于是"春秋五霸"之一。

(蜀漢伐魏)

三、諸葛亮有嚴明的紀律。

一般勞師遠征的隊伍,要解決糧草問題,一般采用的辦法,就是就地取材。

比如成吉思汗以及他的黃金家族在西征的時候,從當地搞來糧食。也就是說,通過搶劫他們所經過的地方的老百姓,獲得補給。后來霍去病在攻打匈奴的時候,他常常能夠一次的外出一兩千里路。當時他是完全放棄了補給,采用的就是"就地取材"的辦法。

戰國時期所發動的很多戰爭,都是掠奪性的戰爭。打下了一個地方以后,就會把這個地方的人,都變成奴隸。甚至因為害怕這些人會惹麻煩,還會坑殺他們。至于他們的財物,那肯定是搶得精光。所以他們只要能打勝仗,就有補給,不擔心糧食問題。

諸葛亮不可能這樣做,因為諸葛亮一直抱著一個口號,就是打到中原去,解救那里老百姓,彰顯劉家皇族的浩蕩皇恩。如果他在當地搶劫中原百姓,老百姓怎么會依附蜀漢呢!

(李嚴劇照)

四、諸葛亮會把缺糧作為一個借口。

諸葛亮在戰爭形勢不利的情況下,常常會拿缺糧作為一個借口。認為是糧草不足以支撐他繼續發動軍事行動,所以才退回來了。

后來,當李嚴把糧食運不到的時候,李嚴也學到了諸葛亮這一套,給諸葛亮說缺糧。而諸葛亮也順水推舟,退回來了。退回來以后,李嚴又對諸葛亮說,糧食很充足啊,你為什么卻退兵了呢?李嚴其實是在狡辯。但不管怎么說,諸葛亮確實也有不想繼續打下去的想法。總之,缺糧常常是諸葛亮退兵的一個重要理由。

諸葛亮是一個臣子,他需要找這樣一個理由。春秋戰國的那些君王打仗,這個理由自然不存在,所以,很可能就算缺,也沒有專門提出來。

(參考資料:《史記》《三國志》等)

關鍵詞: 魚米之鄉 春秋戰國 木牛流馬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