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漢朝有多血性三百漢軍打兩萬匈奴兵,血戰一年剩十三人仍不撤退

時間:2022-03-31 12:44:37    來源:中華網熱點新聞    

每當涉及到國際問題時很經常在網絡上看到這樣一句話:"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那么這句話到底是從何而來呢?其實這句話來源于一個熱血王朝--漢朝。

在公元前60年西漢王庭為了方便管理西域,在那里建立西域都護府,設西域都護,正式派兵駐扎西域,管理地方事務。但是由于西漢王室逐漸衰落,西漢又分裂為五十五個小國且多數重回匈奴控制,西域都護也形同虛設,于是漸漸就被罷免。漢朝和匈奴之間的戰爭一直在繼續,匈奴就像打不死的小強,不斷卷土重來。

到了公元48年,有天生將才美名的耿恭平定車師,被封為戊己校尉駐守西域,但是第二年,匈奴兩萬大軍就包圍了耿恭駐守的金蒲城,當時耿恭手下僅有不足三百士兵,但他臨危不懼,帶著這些士兵抵御,還用"漢家神箭"的計謀騙過了匈奴人。不久后狂風大作,傾盆大雨讓耿恭找到機會進攻,大殺四方,匈奴還沒從"神箭"的謊言中走出來,又見漢軍能"呼風喚雨",于是自亂陣腳,給了耿恭可趁之機,最終兵敗撤退。

但是一次兩次的失敗對于匈奴人來說并不算什么,他們可是打不死的小強!于是在耿恭轉守疏勒城之后又來了。

這次匈奴倒是學聰明了一點,他們想要切斷疏勒城的水源來渴死漢軍。可惜他們遇上的是耿恭,一個如有神助的男子。耿恭帶著士兵在城內試用各種方法讓大家能夠有水喝,他們甚至靠喝馬糞榨出的"水"苦苦支撐,最后連馬都渴死了,他們只能嘗試挖井,然而并沒有挖出水來。當眾人以為這就是絕境的時候,耿恭開始拜天求水了,也許是耿恭的誠心感動了上蒼,這水還真讓他求來了。只見泉水從他們挖的井內噴射而出,漢軍喜不自勝,只覺得果然天佑我大漢。

但事實是,因為匈奴把河水攔截,導致匯集的河水滲到地下,形成地下河,流到了疏勒城里。耿恭又故技重施,讓士兵到城頭炫耀他們的水,匈奴又相信了他們的"神助論",殺光漢軍的心更加堅定了。

此時的耿恭不過是在施緩兵之計,他們正在等待援軍的到來,但是援軍沒等來,等到的只有匈奴更猛烈的進攻。

而此時的漢庭,在辦完漢明帝的喪禮后終于有空就:要不要派兵援救西域這一命題展開討論。就在反對派以為自己即將獲得這場辯論的勝利時,正方第n辯司徒鮑昱發言了,大意是如果連正在一線死守的士兵都不救,以后誰給你守天下?你這不是要寒邊關將士的心嗎?這話說到了新皇漢章帝的心坎兒里,他猛地站起身說了一句:"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凡我大漢子民,雖遠必救!"于是事情就這么定下了。

公元75年的冬天,援軍從京城出發歷盡千辛萬苦到了天山,但是因為在柳中城和敵人打了一場,損耗了部分兵力,就有將領認為再走下去損耗更多,而且說不定耿恭他們早就死了。但是耿恭派回請求援兵的部下范羌執意帶著愿意走下去的士兵前往,幸好有了范羌的堅持,耿恭和余下的十三人才能獲救,他們為了祖國的安危堅守到了最后,而國家也沒有令他們失望。最后由鄭眾上書,朝廷給了這十三位英雄應有的封賞。

關鍵詞: 雖遠必誅 西域都護 以為自己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