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 正文

從“暨艷案”入手,談東吳政權內(nèi)部淮泗集團與江東士族的權力斗爭

時間:2022-04-02 06:55:44    來源:中華網(wǎng)熱點新聞    

三國時期,東吳政權坐擁江東六郡,與曹魏政權和蜀漢政權鼎足而立。同蜀漢政權一樣,東吳政權也是外來政權,這兩個政權的覆滅在一定程度上與沒有處理好與土著士族的關系密不可分。不同于蜀漢政權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集團完全壓制益州士族發(fā)展,孫吳政權在不同的發(fā)展時期,對早期跟隨起家的淮泗集團與本地江東士族之間的權力配置有所側(cè)重,但是隨著三國鼎足之勢已成,北伐難以突破,東吳政權內(nèi)部的權力配置不能不朝著有利于江東士族的方向發(fā)展。作為淮泗集團背后靠山,孫權不愿看到江東士族過度坐大,便利用各種機會打壓江東士族的崛起,發(fā)生在黃武三年的"暨艷案"就是其中一例。盡管孫權在位時尚能憑借權威把握好淮泗集團與江東士族之間的權力平衡,安撫江東士族的不滿情緒,但是,隨著孫亮、孫皓等君主即位,統(tǒng)治昏庸殘暴,使得江東士族逐漸對孫吳政權失去了信心,東晉大軍南下江東之際,江東士族并沒有作堅決的抵抗,伴隨"金陵王氣黯然收,一片降幡出石頭",東吳政權黯然退場,而依附于東吳政權的淮泗集團和江東士族成了"亡國之余",直到西晉滅亡,原東吳顯貴士族都沒能實現(xiàn)昔日輝煌。

公元220年,曹丕接受漢獻帝禪讓,建立曹魏政權,三國鼎足之勢形成。由于北伐始終無法取得突破,為了確保江東之地的穩(wěn)定,孫權長期重視對江東士族的任用,以顧雍為首的文臣,陸遜為首的武將大量進入東吳政權中高層。面對江東士族的勢力迅猛發(fā)展大有趕超自家的老班底淮泗集團的現(xiàn)狀,孫權對江東士族的猜忌之心日重,并相繼采取了一系列的打擊措施,"暨艷案"就是孫權出手的第一招。

"暨艷案"發(fā)生在黃武三年(公元224年),案件的主角是吳郡人暨艷和張溫。張溫是吳郡士族大姓,與吳郡顧氏關系密切。暨艷則出身一般,是由張溫引薦入仕,先是擔任選曹郎,后又擔任選曹尚書,負責銓選、沙汰官吏的事宜。

關鍵詞: 鼎足之勢 曹魏政權

相關新聞

凡本網(wǎng)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wǎng))提供”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