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法制 > 正文

天天微資訊!熊孩子偷綁卡“豪擲”7000多元打賞主播,山西民警20多天成功追回

時間:2023-02-18 20:48:20    來源:山西長安網    

“熊孩子”上網課時偷偷看直播,不僅將爺爺銀行卡“綁定”,還在線“豪擲”7000多元“打賞”主播。2月15日,山西晉城市公安局向社會發布信息,接到市民求助后,民警第一時間介入此事,成功幫助老人追回7000多元的經濟損失。

案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老人取錢才知錢被孫子打賞了主播

“銀行卡里一共就7000多元,我也是取錢時才發現里面就剩3元錢了……”近日,家住沁水縣龍港鎮的王某向警方求助,自己銀行卡被“清空”了。原來,王某的孫子在用其手機觀看網絡直播時,趁其不注意偷偷綁定了王某的銀行卡。此后的時間里,“熊孩子”不斷充值買禮物給主播“打賞”,多達60余次。最終,王某銀行卡內的7000多元基本被“清空”。直到近期老人去銀行取錢時,才發現只剩下3元錢。

“錢沒了還可以再攢,就是孩子太不懂事了?!泵鎸γ窬先藗牡乇硎荆y行卡里的錢都是貧困補助,平日里他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看著孫子因沉溺手機耽誤學習,他心里十分難過。了解事情經過后,民警迅速與直播平臺取得聯系,后通過老人的手機在該平臺上幫助其孫子申請了“未成年人消費退款”。在得知退款需要提供銀行流水、支付記錄、戶口本等信息后,民警一邊幫助老人準備所需材料,一邊進行申訴驗證。之后,民警先后5次與平臺溝通并反饋相關信息,出具接警記錄、監護人關系證明、銀行卡流水賬單等相關證據。幾經周折,歷經20余天,最終追回了“熊孩子”打賞的7000余元損失。

政策

“打賞”金額,監護人可追回

“從法律上看,未成年人的‘打賞’并不是潑出去的水,難以收回來?!本浇榻B,考慮到未成年人心智發育并不成熟,法律對他們的民事行為給予“優待”。根據我國《民法典》,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屬于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是無效的,這個未成年人群體對網絡主播的“打賞”行為,可以直接認定為無效,監護人可追回“打賞”金額。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這部分未成年人對網絡直播進行“打賞”,需要監護人同意,未經同意“打賞”的金額,監護人也可以追回。

不僅是法律作出特別規定,司法解釋也予以規范。此前,最高法出臺《關于依法妥善審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二)》,明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未經其監護人同意,參與網絡付費游戲或者網絡直播平臺‘打賞’等方式支出與其年齡、智力不相適應的款項,監護人請求網絡服務提供者返還該款項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這就意味著一旦出現未成年人“打賞”糾紛,其監護人與相關平臺溝通未果,通過訴訟渠道維權的,法院將作出有利于未成年人一方的裁決。

難點

追回未成年人“打賞”并不容易

據相關統計,未成年人在直播打賞的用戶中占據重要比例,每10個直播用戶中,就有一個是未成年人。在此,警方也提醒大家,雖然立法、司法暢通了救濟渠道,行政嚴格網絡參與實名制、特殊群體的“打賞”功能,但并不能壓抑未成年人的上網沖動。為此,學校和家庭有必要加強相關教育,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學會辨別網絡中的是與非,讓未成年人在網絡浪潮中健康成長。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盡管有警方助力,老人王某這筆7000多元“打賞”費用,仍然幾經周折,耗時20多天才回到老人手中。實際生活中,仍有許多家長在追回打賞時步履維艱,甚至敗訴。究其原因,民事訴訟的舉證原則為“誰主張誰舉證”,家長僅僅向主播主張打賞人是未成年人是不夠的,還需要出示相關的證據,家長需要證明是未成年人擅自實施了打賞行為。

難點一:如何證明進行直播打賞、游戲充值的民事法律行為是未成年人做出的?

在實際案例中,受政策規定影響,網絡游戲、直播平臺針對未成年人消費作出了不少限制措施。如要求賬號實名認證、限制未成年人游戲時間、未成年人不得打賞等,但未成年人仍然可以通過使用購買的他人賬戶、利用家長個人信息注冊賬戶進行高額打賞或充值行為。此時如何認定賬號“背后”的主體是未成年人本人?還是成年監護人?往往會成為法院審理類似案件的焦點問題。

在此,相關法律人士表示,監護人起訴請求返還未成年人直播打賞、游戲充值費用時,可以從直播平臺、游戲應用的特點、客戶群體,充值或打賞賬戶的使用時間、消費頻率、消費對象及訂閱內容等方面予以舉證。此外,還可以結合未成年人或監護人的陳述,賬號的使用及控制情況、家庭經濟情況等予以輔助證明,最終達到證明該充值或打賞賬戶為未成年人本人使用具有高度可能性的標準。

難點二:監護人發現未成年子女在直播平臺、游戲應用中消費大量金額時該采取哪些措施?

警方提醒,監護人在發現此類問題時可及時作出不予追認或不予同意的通知,積極與平臺或應用客服溝通金額退還事宜,如通過協商方式無法解決的,及時搜集、整理相關證據,通過訴訟方式主張合法權益。

(來源:晉城公安微信公眾號、山西晚報)

關鍵詞: 未成年人 直播平臺 民事法律行為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