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法制 > 正文

【天天速看料】10個月收案373起!上海崇明用司法護航“生態知產”

時間:2023-04-26 18:36:05    來源:上海法治報    

從中國的地理版圖上看去,位于長江口的崇明島,宛如一顆綠寶石鑲嵌在入海口。這里,是長江的饋贈,一粒粒沙石、一捧捧泥土經年累月地奔赴,滋養出一幅旖旎富庶的江南景象……

軟糯的“崇明大米”、香氣馥郁的“崇明水仙”、“外八小角”的“崇明白山羊”、崇明白扁豆、崇明老毛蟹……作為上海的農業大區,近年來,這些耳熟能詳的崇明農產品已成功注冊8件地理標志商標和2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數量均位于全市第一,約占上海18件地理標志商標的半壁江山。


(資料圖片)

近日又傳來消息:崇明區正式啟動創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系全市唯一。如何更好讓這些“土味”走出上海,走出“潮范兒”?在崇明生態知產保護的這一大布局下,法治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上海市崇明區人民法院在去年7月知產案件管轄調整后,又是如何以問題為導向,提升世界級生態島知識產權的司法保護水平?正值2023知產宣傳周,記者近日走進崇明島實地尋找“生態知產”的“崇明答卷”

“崇明大米”橫著寫

數百“崇明島”商標遭搶注?

“申請人上海××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立即停止在大米產品上不規范使用‘崇明大米’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并保證不再侵犯申請人上海市崇明綠色食品產銷聯合會的注冊商標專用權……”這是一起涉地理標志商標的知識產權糾紛。去年3月,這家科技公司與上海市崇明綠色食品產銷聯合會簽署商標使用許可合同,獲得“崇明大米”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使用權。

然而在此之后,科技公司卻在互聯網銷售的一款產品包裝上,擅自改變了“崇明大米”證明商標排列方式,將原本豎列的商標樣式改為橫列,由此產生糾紛。

去年9月,在崇明區知識產權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主持下,雙方當事人達成了調解協議,并共同向上海崇明法院申請司法確認。在當天的法庭現場,承辦法官就雙方調解協議進行了司法確認,并釋明了法律效力及強制執行力。這起案件,是去年7月1日上海法院知識產權案件管轄調整以來,上海崇明法院首起涉地理標志案件,也是上海崇明法院首例知識產權糾紛調解協議司法確認案件。

“地理標志商標是標示某商品來源于某地區,該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該地區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決定的標志。通過依法使用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可以合理、充分地利用與保存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和地理遺產,有效保護優質特色產品,并促進特色行業的發展。”上海崇明法院執行裁判庭庭長金立寅告訴記者,現實中,由于地理標志商標的農產品價格普遍比同類產品價格高出20%左右,社會上也出現了地理標志商標遭遇搶注的現場。“有一家外省的農產品合作社,這些年就在米、酒、食品、餐飲、各種農產品上大量搶注‘崇明島’‘崇明島特產’等商標,先后申請注冊涉及‘崇明島’商標多達200多個。”

金立寅坦言,早年整個社會對這一塊的重視程度是比較薄弱的,而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價值恰恰是知識產權保護的對象。“通過‘崇明大米’這一案件,我們也在思考多部門協作框架下崇明知識產權糾紛多元化解的更多可能性。”

本土品牌培育迫在眉睫

率先探索侵權向許可轉換

“現下,崇明西(藏)紅花、苦草、崇明甜蘆粟也在申請地理標志商標。”以知產保護為紐帶,自去年7月知產案件管轄調整后,上海崇明法院與崇明區市場監管局(區知識產權局)之間的聯系變得愈發緊密。

“從‘崇明大米’的案件出發,我們在此之后也延伸了很多工作,其中就包括對本地區農產品地理標志、種源保護等現狀展開一系列調研。通過實地走訪調研,我們發現,在一些涉訴糾紛的背后,其實存在的是種源保護與品牌培育的現實問題。”

據在橫沙法庭工作多年的法官向記者介紹,每到橘子豐收季,外地來崇的卡車便會浩浩蕩蕩拉著整車的橫沙橘往外送,“果農們也知道,這些賣到外地的橘子都會貼上其他標簽,價格卻比當地貴出不少。”

上海崇明法院在調研中也發現了類似的問題,像正在培育的崇明西(藏)紅花,盡管崇明是目前全國最大的藏紅花生產基地,有著天然的優勢。但不少村民其實缺乏相應的種源保護知識,所以針對藏紅花的種源保護和地理標志商標的申請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在打造具有崇明特色的知識產權司法保護體系的過程中,我們將審判職能進一步延伸。在全市率先探索了一種民事侵權向許可轉換的糾紛解決模式,即在查明侵權事實的前提下,倡導侵權人向權利人賠償損失之后,經過雙方協商取得作品使用許可,引導侵權行為轉換合法許可使用。”

在金立寅看來,這其實也是一個訴源治理的概念,“從全區來看,隨著崇明數字農業、精品農業、品牌農業的快速發展,地理標志的保護愈發重要,相關案件今后也可能會越來越多,許可轉換從源頭上化解矛盾的同時,也能實現知識產權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涉農企業“送法上門”

形成生態知產保護大格局

“大家認為,‘崇明島’三個字是寶嗎?”“不是每一種大米都能叫‘崇明大米’,也不是每一只白山羊都能叫‘崇明白山羊’,這又是為什么呢?”……

4月21日,上海崇明法院執行裁判庭副庭長、知識產權審判團隊負責人方產走進崇明區供銷合作總社,為企業帶來了一場關于“生態知產”的頭腦風暴。這次宣講是有針對性的,因為與上海其他區相比,崇明的知產案件有其獨特的區情特點,其中就包括部分小微涉農企業。

方產此前就辦理過一起涉農企業的案件:一對地地道道的老農民夫婦在崇明經營一家農產品合作社,兩個人連智能手機都不會用,卻在前段時間卷入了一起侵害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后來我們查明了事實真相,原來是老夫婦合作社的相關信息被他人冒用并建了一個網站,實際的侵權人并不是這對老夫婦。”

小案件中也有大民生,準確適用法律,依法維護涉農小微企業的合法權益,也正是上海崇明法院助力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的生動體現。

而借上海崇明創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一個生態知產保護的大格局也在崇明逐漸鋪開。

4月13日,在上海崇明法院舉行的主題為“地理標志與農業現代化”的第四期ECOs生態司法沙龍活動上,上海崇明法院和華東政法大學知識產權學院、崇明區市場監管局(知識產權局)、區檢察院、區農委、區文旅局等單位的專家以及地理商標的持有人代表就匯聚一堂,共商提升本地區知識產權協同保護水平。

活動中,華東政法大學知識產權學院副院長于波分享了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的保護和侵權判斷標準等內容,并被聘任為上海崇明法院首位知識產權審判咨詢專家,為生態知產審判工作提供專家智慧和智力支持。

當前,上海崇明法院執行裁判庭牽頭的“生態知產伴我同行”知產宣傳月活動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我們也通過拍攝短視頻等形式,在知產普法保護和宣傳中積極探索、主動作為,為形成生態知產保護大格局注入更多的司法力量。”金立寅表示。

相關鏈接

10個月收案373起

探索生態知產審判新機制

2022年7月1日起,上海崇明法院開始對本轄區內的第一審知識產權刑事案件,以及除依照相關規定應由上級法院管轄以外的第一審知識產權民事、行政案件行使管轄權。統計數據顯示,近10個月來,上海崇明法院知識產權案件共收案373起。

其間,上海崇明法院積極健全完善知識產權的“三合一”辦案機制,將知識產權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統一歸口到執行裁判庭審理,該庭人員平均年齡33.6歲,法官及法官助理均具有研究生學歷或法律碩士學位,具備民事、商事、刑事、知產等多個審判條線工作經歷,既各有所長又能優勢互補。

同時,上海崇明法院還試點民事類案示范判決審判機制,并積極探索民事侵權向許可轉換的糾紛解決模式。

立足于知識產權審判職能,下一步,上海崇明法院將為生態知產探索一條更符合崇明實情的發展路徑。金立寅告訴記者,“我們將圍繞我院生態司法工作主線,創新生態知產審判工作機制,加大對地理標志商標的保護力度,在地理標志的保護和農產品商標的孵化過程中發揮司法的能動作用。”

上海崇明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沈璇敏分管知產審判工作,她表示,上海崇明法院以生態知產為重點,充分結合崇明的島情區情,積極推進知產審判專業化建設,不斷提升生態知產審判工作能級,為高標準推進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提供有力保障。

關鍵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