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 > 特別關注 > 正文

濟南邁出關鍵一步 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蓄勢待發

時間:2018-07-12 15:01:18    來源:大眾日報    

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蓄勢待發

作為山東新舊動能轉換“三核引領”的重要“一核”,濟南邁出關鍵一步。隨著7月9日4街道辦劃歸代管,承擔先行先試重任的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正按照山東省會城市群的黃河北岸中心、全省高端高效新興產業集聚地、國際一流的現代綠色智慧新城的功能定位和“三年起勢頭、五年大突破”的目標要求,正式拉開全面建設的框架。

4街道辦劃歸代管 總面積約450平方公里

2018年7月9日,是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發展史上最為關鍵的一天:在當天召開的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代管區域劃轉工作會議上,先行區分別與濟陽縣政府、天橋區政府簽訂代管區域劃轉工作備忘錄。

按照6月6日濟南市委辦公廳印發的《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管委會代管區域劃轉工作方案》,天橋區濼口街道辦事處所轄黃河北5居(鵲山東、鵲山北、鵲山南、梅花山、月牙壩)劃歸天橋區大橋街道辦事處代管;將大橋街道辦事處及濟陽縣的崔寨、孫耿、太平等3個街道辦事處劃歸先行區管委會代管。

這樣,先行區基本形成南至黃河、北至徒駭河、東至濟陽縣回河街道辦事處邊界、西至天橋區桑梓店街道辦事處邊界的區劃范圍,總面積約450平方公里,共涉及308個村居23.07萬人。

2018年1月3日國務院批復《山東新舊動能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方案》中明確“濟南高水平規劃建設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2018年2月22日,省政府印發《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要求濟南實施北跨東延、攜河發展,在黃河沿岸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規劃建設國家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集聚集約創新要素資源,發展高端高效新興產業,打造開放合作新平臺,創新城市管理模式,綜合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建設現代綠色智慧新城。

從籌備先行區管理委員會開始,先行區就期盼有一個可以一展身手的空間和平臺。如今在不改變行政隸屬關系的前提下,將總體規劃范圍內的大橋、崔寨、孫耿、太平等4個街道辦事處的人、財、物、事劃歸先行區代管,這意味著先行區建設由“虛”入“實”,由規劃編制轉為實際建設階段。

軌道橋隧同步過河 銜接先行區骨干路網

6月19日,備受關注的濟南黃河大橋改擴建工程終于通過了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工程洪水影響評價類審批,拿到“準生證”,將于今年下半年開工建設。

再加上此前已經開工建設的齊魯大道黃河大橋、濟濼穿黃隧道、鳳凰路黃河大橋已經開工建設,“三橋一隧”過河通道建設順利展開。

與此同時,先行區也同步規劃、建設“三橋一隧”北延長線,形成貫穿先行區的“一橫三縱”的骨干路網。其中,齊魯大橋北延,由齊魯大橋向北延伸串聯桑梓組團,為先行區西部主要南北交通干道;濟濼路隧道北延沿鵲山水庫向北至桑梓組團北邊界,為先行區西部主要南北交通干道;濟南黃河大橋北延,經過大橋組團,為先行區中部主要交通干道;鳳凰路大橋西延線,由鳳凰大橋向西先后經過崔寨組團、大橋組團、桑梓組團,是貫穿先行區的東西主要干道。這些延長線,將與跨黃通道同步啟用,確保黃河兩岸骨干路網無縫對接,打通攜河北跨交通瓶頸,加快資源要素向黃河北集聚,帶動黃河兩岸經濟高效、一體化發展。

在銜接黃河兩岸骨干路網的同時,先行區還對規劃范圍內的內部路網進行重新梳理和規劃,搭建“三縱兩橫”的快速路網和“四縱五橫”的結構性主干路網。在外圍則規劃建設新的過境通道,疏導過境交通,解決區域內國道、省道制約城市發展的問題。

此外,規劃約150公里軌道交通線路,與黃河南軌道交通一網互聯,規劃120公里BRT,聯系不同功能組團,在相關區域試點無人駕駛,在黃河沿岸建設觀光軌道廊道,打造母親河畔時尚風景線。此外,先行區內還規劃一處高鐵北站,遠期力爭接入國家高鐵網絡,放大省會輻射帶動效應,更好融入京津冀區域發展。

以投資結構優化產業結構 聚焦“四新”產業夯實立區之本

6月28日下午,濟南市與中科院熱物理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濟南先進動力研究所落戶先行區。這是濟南先行區成立以來簽約的首家高端科研項目。一方面將推動中科院高端科技在先行區產業化,助力濟南打造千億級產業集群,另一方面也將借助中科院平臺引進、培養高級專業人才,為先行區高端高質高效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再往前幾天,6月23日上午,濟南市與綠地集團簽訂在先行區建設“中國濟南.綠地國際博覽城”項目的框架合作協議。項目總用地約6800畝,總投資近千億元,打造濟南新的會展經濟中心、科創中心、高端教育中心。其中國際會展中心規模達到55萬平方米,室內展館面積達到45萬平方米,可承接國內最大規模的展會。而齊魯國賓館也被建設方定位為山東省承接國際會議和商務活動的重要場所,具備承接G20國際峰會等級會議的能力。

今年5月14日簽約的袁米農業科技項目,總投資約11.3億元,依托袁隆平院士領銜的海水稻研發中心技術團隊,以袁米產品品牌運營及產品銷售為突破口,深度整合研發、種植、生產、食味研究等環節,提供安全、營養、好吃的優質大米。同時,還可利用先進的水稻研發技術為黃河大米品質提升和黃河北鹽堿地改造提供支持。

瞄準新能源未來發展趨勢,先行區在氫能源產業上提前布局,去年12月12日簽約中國氫谷項目,打造以氫能源研究為核心,集關鍵材料、零部件、電堆、動力系統、整車研發為主的氫能源產業創新集群,集聚國內外氫能源生產企業的產業規模集群,推廣應用氫能源公務、公交、市政專用車輛,讓先行區成為氫能源運營示范區。

此外,菜鳥網絡濟南智慧物流中心、融科濟南國際資訊中心等10個項目已具備簽約條件,儲備眾云產教研集群、聯東科技谷、華潤健康小鎮和城市綜合體等120余個重大項目,也將為先行區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先行區是以新舊動能轉換為主題的創新發展示范區域,因此把產業作為立區之本。”先行區管委會主任宋衛東表示,他們牢固樹立“今天的投資結構就是明天的產業結構”理念,聚焦先行區新智造、新科技、新服務、新消費等“四新”產業發展方向,引進一批重大產業項目,為先行區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大部制”保障一次辦成 “六個一”優化營商環境

“先行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改革先行,在創新體制機制、優化營商環境上令人耳目一新,包括市級權力的下放、內部扁平化管理的運行,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社會管理成本,提高辦事效率。”宋衛東表示。

按照創新的代管區域劃轉和體制機制方案,先行區管委會將設置綜合管理部、產業發展部、建設管理部、綜合執法部、社會事業部,形成大黨建、大產業、大建設、大執法、大社會治理等管理體制。通過大部制體系,實現同類事項一個部門辦理,在此基礎上率先對規劃建設領域進行行政審批流程再造,探索“六個一”審批體系,切實將“一次辦成”改革落實到位。

為優化營商環境,先行區正加快推進“六個一”體系建設。這包括:

“多規合一”,其中重要一項內容是先行區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機構編制區域性環境、壓礦、地災、氣象、水土等綜合評價報告,實現區域綜合評價結果共享共用,減少企業在這方面花費的時間和精力;

土地規劃建設項目“多證合一”,將建設項目土地規劃一并納入施工許可證范圍內,在具備相關手續后,建設單位提交承諾書,即可辦理相關手續,發放《先行區建設工程土地規劃施工許可證》;

市政基礎設施配套“一次到位”,推進各類基礎設施一體化規劃、建設和管理,一次性敷設到建筑工程項目邊界,預留接口,隨時對接;

其他還有,審批服務“一門受理”,實行“一門受理”“一條龍服務”“一站式辦理”的運行模式,提供審批證件快遞送達服務;建設項目“一章審批”。根據省政府和市政府行政權力下放的具體事項,設置建設項目行政審批“專用章”,用一個章完成所有建設項目審批事項的審批;“一次收費”,建立建筑工程項目收費目錄清單制度,凡未納入清單收費項目的一律取消。在建筑工程主體驗收前,一次性繳納各種政策性行政收費。

“今年下半年將是先行區工程建設的集中開工期。”據介紹,在完成摸底調查的基礎上,先行區將全面展開12平方公里“引爆區”及黃河公園局部共27個村的征遷工作,開工建設安置房首期工程,安置20個村約1.4萬人。開工“引爆區”骨干路網首期工程和對接“三橋一隧”道路工程,開工黃河國家濕地公園引爆段、鵲山公園和“引爆區”內大寺河生態水系4公里示范段工程。啟動30萬平方米標準廠房、污水場站、供水場站、燃氣門站以及引爆區內3座110KV變電站等基礎工程建設等,拉開先行區全面建設的框架。(記者 晁明春)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