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特別關注 > 正文

全球新資訊:IPO觀察|圍繞鍋圈食品業績的三個疑問

時間:2023-05-26 23:21:45    來源:和訊網    

IPO觀察|圍繞鍋圈食品業績的三個疑問

依靠疫情催生的“宅經濟”得以跑馬圈地、并迅速擴張的鍋圈食品(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鍋圈食品”)也要在扭虧次年急吼吼上市了。近日,鍋圈食品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然而圍繞其業績的真實性、持續性以及不可替代性,也仍留給市場疑問。

眾多機構加持下,業績真實嗎?


【資料圖】

作為一家在家吃飯餐食解決方案品牌,鍋圈食品憑借供應鏈及生產能力,通過接近萬家零售店的全國性網絡提供各種在家吃飯餐食解決方案產品,服務于不同的用餐場景,旗下擁有品牌“鍋圈食匯”。

圖源:鍋圈食品招股書

但事實上,鍋圈食品歷史并不長,始于2015年由楊明超、孟先進、李欣華三人創立;2017年在河南鄭州開設了第一家零售店,一年后零售門店開到了100家,兩年后再擴展至500家;2019年這一年,公司前身鍋圈供應鏈(上海)有限公司成立;到了2020年,其開啟“狂飆”之路,至2022年12月簽約門店數量累計突破萬家;再到2023年,股改、遞表上市一氣呵成。

然而,也正是作為上市公司的三全食品在履行對外投資鍋圈食品這一信披義務時,牽扯出了鍋圈食品業績疑云。

鍋圈食品此次披露的招股書顯示,經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公司 2020年實現營業收入29.65億元、凈利潤虧損4329.2萬元。

圖源:鍋圈食品招股書

三全食品主要參與到了鍋圈食品的A輪前、C-1輪融資中,分別在2019年10月、2021年5月通過控股子公司成都全益食品有限公司認繳并受讓注冊資本的方式,獲得了鍋圈食品6.6%的股權。同時,三全食品派出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李鴻凱入駐鍋圈食品擔任非執行董事。另外,雙方間還存在一定關聯交易,三全食品主要向鍋圈食品銷售火鍋料等產品,2020年至2022年關聯銷售收入分別為4955. 18萬元、6140.36萬元、5578 .56萬元。

2021年5月,三全食品在披露0對價受讓股權暨增資入股鍋圈食品時,這則《關于購買參股公司股權暨關聯交易的公告》卻顯示,鍋圈食品前身鍋圈供應鏈(上海)有限公司在2020年實現未經審計的營業收入30.61億元,實現未經審計的凈利潤656.71萬元。

圖源:三全食品公告

鍋圈食品經審計凈利潤較其前身鍋圈供應鏈(上海)有限公司未經審計凈利潤減少了近5000萬元,不僅盈轉虧,降幅更是超過 750%。在同一年營收變動不大的情況下,凈利潤卻差異巨大,這或指向了關于鍋圈食品業績真實性的疑問。

加盟店接近萬店,疫后盈利能持續嗎?

回到鍋圈食品方面披露的業績,招股書顯示,2020年至2022年,該公司分別實現營業收入29.65億元、39.58億元、71.73億元,分別實現凈利潤-4329.2萬元、-4.61億元、2.41億元。之所以能在2022年打了一場翻身仗,公司解釋道,隨著產品采購量的增加,規模經濟令成本得到控制優化,以及隨著品牌影響力擴大,公司銷售與分銷的成本下降。

某種程度上,鍋圈食品也是沾了疫情催生“宅經濟”的光??扇缃褚咔橄耍伻κ称肥欠褚琅f能維持前幾年的高增長,還需要打上一個問號。

招股書顯示,疫情期間,由于餐廳關閉、感染風險及封鎖措施,人們開始更多在家用餐,使2020年至2022年在家吃飯市場激增,總收入規模從2019年的3.51萬億元增長至2022年的5.62萬億元。鍋圈食品一定程度上也受益于此等變化,憑借能讓消費者一站式購齊多樣的火鍋、燒烤食材,在2020 年、2021 年虧損后于 2022 年實現盈利。

然而,隨著疫后消費市場復蘇、外出就餐需求增加,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鍋圈食品所處的在家吃飯餐食解決方案細分賽道預計2021年至2026年收入增速將大幅放緩至1.8%。

另一方面,鍋圈食品業績增長很大程度取決于在上述時代和行業背景下的加盟店擴張。從2017年第一家門店開始,直到2019年,這3年來該公司也不過攏共開了1446家門店。但是經過疫情三年,鍋圈食品門店數量暴增,2019年至2022年分別為1441 家、4296 家、9216家,已然逼近萬店,疫情帶來的紅利顯而易見。

但與此同時,加盟店的效率也產生隱憂。2019年至2022年,鍋圈食品加盟店數量增幅分別為198%、115%,同一時間營收增速則分別為33.5%、81.2%,二者增速并不匹配。另外,其關店率也在上升,2020年至2022年加盟店分別凈增加2855家、2568家、2352家,期內關閉的加盟店數量分別為28家、194家、279家,近三年關閉的門店數量占比分別為0.7%、2.8%、3%。

圖源:鍋圈食品招股書

隨著街頭巷尾的火鍋店重回“一號難求”的火爆狀態,還有多少消費者會更傾向于在家吃火鍋,并通過鍋圈食品線下門店或線上渠道采購食材呢?此為鍋圈食品盈利能否持續的疑問。

“好吃不貴”難以兌現,能不被替代嗎?

“好吃方便還不貴,且質量穩定”,這是鍋圈食品對于公司產品的主張。但實際生活中,鍋圈食品在同一地區同一菜品單價高于叮咚買菜等生鮮電商的情況并不少,黑貓投訴上也有不少消費者對于公司食材質量安全流露出了擔憂。

黑貓投訴顯示,關于“鍋圈”的最新投訴超過了650條,其中不乏消費者在鍋圈食品處所購食材遇到吃出異物、缺斤少兩等情況。諸如一則發布于5月的投訴顯示,該消費者在山東省濟南市一門店購買了五樣商品,其中鍋圈食匯青蝦滑中吃出不明毛發,這一情況致其惡心嘔吐。

圖源:黑貓投訴

伴隨著鍋圈食品加盟店數量擴張,如何更好地把握品控也擺到了臺面上。目前,除了供應商供貨外,截至2022年底,為更好地控制主產品的生產及供應,鍋圈食品控股三個食品原料生產工廠及參股了一家供應商。此次港股上市,鍋圈食品也計劃將募集資金用于通過提高上游產能及效率,以增強供應鏈能力,進一步實施“單品單廠”策略。

目前,鍋圈食品圍繞布局的火鍋產品營收占比約8成,而這一賽道所面臨的外部競爭也越來越“卷”。

近年來,盒馬、美團、叮咚買菜等生鮮巨頭紛紛加入火鍋食材賽道。從價格帶看,鍋圈食匯產品定價從2元到50元左右不等,和這些競爭對手相比價格優勢并談不上明顯;從SKU看,雖說在鍋圈食品可以“一站式購買火鍋燒烤食材”,但叮咚買菜也已開設“火鍋到家”專區,類別達10余種,除了常見的火鍋食材外,還提供酒水飲料、甜品果切等;盒馬亦設置“燒烤/火鍋”標簽,推出了淄博燒烤組合等特色產品;美團自營的美團買菜,同樣也有“火鍋食匯”“燒烤野餐”等專區,這些生鮮電商平臺不僅對鍋圈食品的產品可替代性強,還能提供如新鮮蔬菜這樣的、后者尚無法提供的短保食材;除了這些生鮮電商平臺外,更有家門口的各類菜市場,一直以來以豐富產品、低廉價格等,俘獲了一批忠實受眾。

在價格、質量、品類并不占顯著優勢的情況下,未來,鍋圈食匯或將不再如疫情期間一般,成為消費者想在家吃火鍋或燒烤時的唯一選擇。如何才能讓消費者的“愛”不發生轉移,也將考驗鍋圈食品接下來的運營能力。

關于本篇文章的更多報道,我們已在【和訊財經APP】上刊登,應用商店搜索“和訊財經”,下載并參與猜指數活動贏取京東卡和萬元現金大獎

關鍵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