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特別關注 > 正文

2023京津冀“協同·先行”主題論壇代表走進城市副中心,感受未來之城的生機勃發-環球微頭條

時間:2023-06-28 20:55:52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北京城市副中心報 | 作者 劉薇

00:57

城市副中心正聚焦行政辦公、商務服務、文化旅游、科技創新“3+1”主導功能,吸納和集聚了一大批高端要素和創新資源,文旅產業蓬勃發展。由北京日報社,通州區委、區政府共同主辦的2023京津冀“協同·先行”主題論壇今日舉辦,活動特別組織了京津冀三地的政府、企業、媒體代表昨天走進北京未來設計園區、北京“兩區”展示會客廳、副中心劇院等點位,進一步了解城市副中心文旅商建設成果,感受未來之城的生機勃發。


(資料圖片)

中關村通州園

吸引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456家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張家灣設計小鎮,昔日的北京銅牛廠經歷了一次“脫胎換骨”。工業風的老廠房變身成為了充盈現代感、藝術感的北京未來設計園區。其占地面積約7.8萬平方米,規劃建筑面積約5.17萬平方米,聚焦設計產業前端研發與創新,融合創研工作室、大師工作室、設計博物館、設計交流與展示中心等功能,將致力于構建綠色、智慧、共享的多元活力場景,打造兼具設計感、科技感、工業感、未來感和幸福感的“五感”家園。目前,已有北京建院科技發展公司、易蘭設計等企業注冊落戶,首都創新設計研究院、北京建院未來設計院在園區內辦公。

中關村通州園黨工委副書記朱蕾介紹,北京未來設計園區是張家灣設計小鎮的示范樣板工程,而張家灣設計小鎮以前是通州區最早的工業開發區所在區域。隨著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這里通過“騰籠換鳥”,先后引入了以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北京市工程咨詢有限公司總部等為代表的設計類企業,以藍色宇宙、德火科技、山魈映畫等為代表的元宇宙應用類項目,以國電投、通城創信為代表的綠色能源類企業等共計443家。

高精尖要素在城市副中心呈現聚集態勢。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5月,通州園共有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456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94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97家,獨角獸企業1家,上市企業19家。2022年度通州園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總收入約1011.1億元,同比增長3.1%,實現研發費用支出約51.3億元,同比增長3.3%,收入億元以上企業101家。

根據本市要求和副中心“3+1”功能定位,通州園正著力優化產業結構布局,做強優勢主導產業,打造特色產業集群。目前,通州園正圍繞特色小鎮模式,積極搭建科技創新平臺,圍繞城市科技、創意設計、網絡信息安全、生物醫藥產業,著力吸納高端要素、集聚創新資源,助力副中心構建現代化高精尖產業體系。

“兩區”建設

項目庫入庫項目1164個

位于北京國際財富中心的“兩區”展示會客廳,是集“兩區”政策發布、宣傳推介、招商引資、展覽展示等于一體的綜合功能體。一邊是通州古城墻東北角遺址的歲月斑駁,一邊是“兩區”建設成果的時尚展廳,企業、媒體等代表一進門就舉起相機不停拍照錄像,探尋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歷史、現在和未來,感受“兩區”建設給這座城市帶來的新氣象。

據介紹,北京“兩區”建設啟動以來,城市副中心始終將“兩區”建設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持續推動成果擴面增效,在制度創新優化、政策集成落地、保障機制完善、高質量項目集聚、品牌展示效應等方面穩步前行。數據顯示,“兩區”項目庫入庫項目1164個,推動落地653個。其中,總部經濟特色更加凸顯,中石油、中國電力、中國建筑等央、市屬國企新落戶32家,首旅集團、華夏銀行等總部開工建設。金融業支柱地位進一步鞏固,全國首筆千萬級數據資產質押貸款業務、全市首家從事另類投資業務的專業性投資公司航證科創和城市副中心首家以備案制設立的保險分支機構、第一家健康保險專營分支機構平安健康保險通州支公司等項目、業務落地,郵儲銀行北京分行辦公樓交付,北銀理財正式開業。

綠色金融生態逐步形成,啟動國家級綠色交易所建設,全市首筆CCER(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質押貸款、全市首支百億規模綠色基礎設施投資基金、首筆碳中和支持貸款等業務順利開展,北京城市副中心中歐綠色與創新產業協會完成登記,城市副中心第三家綠色支行華夏銀行北京運河綠色支行落地;ESG產業研究探索全市領先,打造“副中心ESG綠色產業創新引擎”項目,率先成立城市級ESG領域國有控股公司。

城市副中心接下來還將探索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全面開放,推進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通州區與北三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建設;努力把城市副中心打造成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點、全球財富管理中心、首都對外開放新樣板、高端商務發展引擎、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經濟開放新高地。

三大建筑

年底前具備開放條件

在層林盡染的綠心公園內,一幅分外繁忙的施工圖景正展現在市民眼前,“糧倉”構造的劇院、形如“赤印”的圖書館、“帆船”模樣的博物館,正在副中心最具生命力的地標——城市綠心森林公園中加速成長。

作為城市副中心“一帶、一軸、兩環、一心”規劃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大建筑項目總建筑規模約60萬平方米,其中三大建筑30萬平方米、共享配套設施項目30萬平方米,由北投集團負責全過程代建。北京建工集團付雅娣介紹,在建筑設計中,劇院建筑比其他普通建筑要復雜很多,除了舞臺專用設備,還有建筑聲學對精裝設計、材料和設備噪音的苛刻要求。

據了解,從規劃設計初期開始,聲學設計的考量就被包括其中。目前,比利時卡爾聲學設計事務所和上海華東建筑設計院聲學所兩支國內外頂尖團隊共同參與劇院的聲學設計,根據各廳堂的不同使用需求,對空間形狀、吸聲、反聲材料,以及面積等進行全面考量。“例如劇院的鋼屋蓋,就設計成大跨度單脊雙曲面造型,呈現網狀反拱姿態,最大單脊梁空間尺度約155米,在世界范圍內亦屬罕見。”付雅娣介紹,劇院內外部空間均呈現出大跨度、高凌空的特點,且為復雜的“樓中樓”結構,如此設計也是為了能夠起到良好的隔聲和隔振功能,使得劇院建成后,滿足國際頂級劇目的演出要求。

按照計劃,城市副中心圖書館、博物館、劇院三大建筑將在2023年底前具備開放條件。建成后,三大建筑將成為城市副中心的文化中心、活力中心、市民文化休閑娛樂中心,打造北京市又一代表性的新地標。

大運河文化旅游景區

打造“一環線五片區”亮點提升工程

古今共融的通州與北京城市副中心,在大運河畔實現歷史與現代的交匯,讓市民可以感受到千年歷史文化的根脈。眼下,通州大運河文化旅游景區,正在抓緊打造“一環線五片區”的亮點提升工程,照亮古今同輝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其中,“一環線”指沿北運河河道濱水兩岸全長25公里的環線,“五片區”是指大光樓片區、1號碼頭片區、2號碼頭片區、漕運碼頭片區、柳蔭碼頭片區。除了用現代藝術手法在不同碼頭打造繽紛靚麗的特色景觀之外,長約12公里的大運河燈光秀點亮了運河上的8座橋梁,“通州八景”等光影演繹大運河的歷史風貌和濱河景觀。

據介紹,大運河文化旅游景區是構建首都東部生態大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環首都生態圈、大運河文化產業帶亮點工程,對全市乃至全國具有指導意義和示范作用。未來,大運河文化旅游景區將開發多層次、多類型大運河水上、岸上、船上文化旅游娛樂產品和產業鏈,謀劃景區外圍產業與景區間聯動,打造特色街區,提升城市“顏值”。

關鍵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