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特別關注 > 正文

袁隆平和青島的“海水稻“ 今年已啟動“海水稻”產業化推廣

時間:2021-05-24 10:50:52    來源:半島都市報    

海水稻產業化推廣正式啟動

目前,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已在全國簽約600萬畝鹽堿地改造項目,2021年已經正式啟動“海水稻”的產業化推廣和商業化運營。

其中,山東濰坊寒亭區十萬畝海水稻一二三產融合項目,是全國首個百億級海水稻特色小鎮產業綜合體,2020年成為全國首個海水稻種植突破5萬畝的項目,圍繞海水稻產業,建設海水稻加工中心、展示中心、控制中心、大數據中心、中央廚房、稻米品質與深加工研究院等,并成功打造海水稻深加工終端品牌“種福田”,以建設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為契機,探索出一條海水稻三產融合助力鄉村振興的特色之路。

內蒙古杭錦旗踐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圍繞著40萬畝鹽堿地的提質增效和現有80萬畝向日葵種植產業結構升級需要,建設杭錦旗百萬畝鹽堿地稻葵生態產業園,打造河套地區“海水稻+N”鹽堿地作物輪作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目前,包括內蒙古伊金霍洛旗鹽堿地儲備林、陜西南泥灣紅色產業園、青海格爾木高原高寒產業園,甘肅、陜西等地共計千萬畝鹽堿地及低效土地整理項目也陸續簽約。

袁隆海水稻團隊計劃用8~10年時間實現1億畝鹽堿地改造整治目標,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帶動中國農業數字化轉型,結合各地特色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推動一二三產融合和鄉村振興,實現海水稻的推廣和全產業鏈發展,改造億畝荒灘變良田。

“良田千頃不過一日三餐,廣廈萬間只睡臥榻三尺”,這句中國諺語在袁老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詮釋,他給予了千頃良田新生命,讓億萬人吃得飽一日三餐。

他,留取三尺臥榻,夢成萬千稻香。

■追憶

海水稻豐收袁老吟“憫農”

2020年10月16日,是第40個世界糧食日。這一天,袁隆院士青島海水稻團隊迎來了青島、濰坊、溫州三地測產收割,至此布局在新疆、青海、內蒙古、寧夏、山東、黑龍江、浙江等省份種植的10萬畝海水稻全部完成產量測評。經現場專家組評定,最終測產結果為:青島基地編號yc-2003的耐鹽堿水稻畝產達542.5公斤,超優千號畝產為739.7公斤;濰坊基地編號yc-2003的耐鹽堿水稻畝產為625.3公斤;溫州瑞安基地編號yc-2002的耐鹽堿水稻畝產為320.78公斤。

海水稻測評結果出來后,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的工作人員現場連線了袁隆院士,向他匯報了各地豐收的好消息,袁老很高興。“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袁老現場借用一首古詩《憫農》呼吁大家要重視糧食浪費的問題,“對這首古詩,我們有非常深刻的體會,生產糧食是非常辛苦的,一方面要增產,另一方面更要厲行節儉。”

袁老最后強調,我們提出要改良1億畝鹽堿地,現在看來是完全可能的,在全世界農業專家的共同努力下,希望早日實現海水稻推廣1億畝,為全國增產糧食,養活更多的人口,這是一個宏偉的計劃。

半島全媒體記者 鐘迎雪 高芳

關鍵詞: 產業化推廣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