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即時 > 正文

環球關注:博望區推動科技與經濟、科技與農戶結合 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時間:2022-11-24 15:40:40    來源:中安在線    


(相關資料圖)

近日,在博望區新市鎮釜山村一處稻田里,科技特派員邵六海正在和包保指導的農戶在測算稻蟹綜合種養技術的收成情況。今年邵六海作為區“科技特派員”,吸納幾百戶農民進入馬鞍山市丹陽湖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利用自己十幾年來創新的稻蟹種養技術,指導農民在稻田里養殖螃蟹,畝均效益比單純養蟹、種水稻翻了一番還多,實現了“一地兩種、一田兩收”。據了解,今年博望區選派37名科技人才作為“科技特派員”,充實到全部37個行政村的龍頭企業、農業生產的前沿陣地,通過組建農村科技特派團、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基地,推動博望區科技與經濟、科技與農戶的結合,通過基地示范、技術培訓、結構調整、招才引智等做法,推廣新技術、新品種,為農業發展持續注入強大動力,提升了農民種養植技術,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帶動了周邊農戶轉變傳統思維,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促進了博望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該區與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合作,建立水稻種植示范基地,圍繞打造現代水稻種植業,開展技術研究與示范推廣,推廣“水稻工廠化育苗”“測深施肥技術”“無人機高光譜遙感精準監測”、寧香粳9號(粳稻)、徽兩優898(秈稻))等一批新技術、新品種,不僅使得農戶畝均減少化肥使用量12.5公斤,還實現了畝均增產26公斤。與省農業科學院水產研究所合作,組建有年漁業千畝稻漁綜合種養精準養殖轉型技術應用與示范基地,大力推廣農作物新品種,使用水溶肥、生物有機肥,應用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推廣應用緩控釋肥,引進水產新品種,采取生態立體循環農業生產模式。通過示范應用“繁養分離,一稻兩蝦,均衡上市”新技術,2021年以來,基地畝產增值1500元,帶動農戶280戶,面積20000多畝,增加農民收入2400萬元。在與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去年水稻種植產業合作的基礎上,該區還牽頭組建了智慧水稻種植產業科技特派團,圍繞優質水稻全產業鏈開展工作。針對博望產業和地域特點,進行結構調整,發展智慧水稻農業產業,打造知名品牌,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解決當前博望農業發展的“一攬子”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及產業化問題,實現科技強農,助力鄉村振興。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與漁”。該區“科技特派員”經過調查發現,農業從業人員文化程度偏低,年齡偏大,接受運用農業新技術、新科學的能力較差,其基本素質已與現代農業很不相適應。因此,大力開展農民培訓和科技服務,科技特派員們活躍在田間地頭,采取田頭講解、示范指導、入戶面授、集中培訓等方式,指導農戶開展“稻田+”綠色生態種養殖技術,讓農民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先進的農業適用技術,培育和造就種植大王、養殖能手和種養專業大戶。在技術培訓過程中,科技特派員還把黨和國家有關農業政策、法規、農業科技知識、管理經驗和市場信息,通過針對性的宣傳引導,培養農民的生態意識、市場意識、商品意識。(謝王健 通訊員 慕繼平 陳財宗 李婷婷)

關鍵詞: 科技與經濟 農村經濟發展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