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即時 > 正文

新動態:廬江縣:一個農業大縣的“節水經”

時間:2023-02-10 10:46:39    來源:合肥日報    

農業是用水“大戶”,探索如何提高用水效率、加快推進水資源利用方式、促使農業和農村經濟健康有序發展勢在必行。


(資料圖)

作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縣”,近年來廬江縣積極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堅持“節水優先”,把節水作為受水區的根本出路,長期深入做好節水工作,緩解農業生產缺水矛盾,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的高效節水農業發展之路。

“我承包的都是小塊田,有一畝多的、有幾分的,高低不平,條塊雜亂。過去種田,水不夠用,趕上干旱天氣,只能望天收。如今有了高效設施,再也不用犯愁了。”眼瞅著“地塊塊、矮埂埂、渠彎彎”的“巴掌田”,變成了土地平整、設施齊全高標準的“整片田”,廬江縣樂橋鎮大化村的種糧大戶葉文勝感慨地說。

廬江縣白山鎮同春村村民阮騰云,見證了高效節水農業發展帶來的點滴變化。在同春村蔬菜產業園的智能日光溫室里看到,阮騰云通過手機APP操作,網絡智能系統即可控制滴灌節水設施,滴管的小孔上涌出滴滴清水,滲入蔬菜根部。

“以前澆地都是大水漫灌,一畝地要用水70立方米左右,用了滴灌設備,變澆地為澆蔬菜,這些水能澆6畝多地。再加上省出的電費和人工費,產業園180畝菜地的灌溉成本,從上萬元減少到2000多元。”阮騰云算起節水賬。他說,引入智慧高效灌溉設備,擰緊了農業的“水龍頭”,助力農作物生產節本又增效。

跟著廬江縣干渠管理所工管股長陳家和,走進該縣郭河鎮農業水價改革綜合試點項目的調度控制室,但見灌區信息化綜合管理系統大屏上,清晰地看到閘門控制頁面顯示著各個渠閘開關狀態、閘前水位、即時流量等數據和信息。

“最近幾年,我們還啟動實施水權改革,根據灌區總用水量,把用水指標分配到鄉、村、組、戶,對超定額用水實行累進加價,以水價杠桿倒逼農業節水。”陳家和說,現代化灌區的建設,引領農業節水發生了“蝶變”,“廬江灌區已成為全國‘水效領跑者’。”

“在影響農業生產的諸多要素中,水的增產效用最為突出。最近幾年,我們把節約用水、提高用水效率放在突出位置,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安全利用,水利建設綜合效益不斷顯現,已成為農業穩產增產的主力軍。”廬江縣水務局負責人表示。

留住“天上水”。該縣堅持把創新理念融入節水工作,千方百計收集、貯存、使用降水,實行雨洪蓄積戰略,大力實施滯洪工程,增加田間管網建設,將“天上來水”成功留下來成為農業灌溉用水,把節水改造交融灌區發展的方方面面。

節省“地表水”。該縣不斷強化節水與水源置換綜合施策,以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為契機,積極推廣滴灌、管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初步建立與水資源狀況相適應的高效節水型農業結構,形成合理用水、協調發展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

用好“增產水”。該縣實施灌區改善保護提升工程,以灌區信息化建設為抓手,加快“智慧灌區”建設,同時完善用水機制,積極探索水權流轉方式,實現了從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粗放用水向高效用水、過度使用向主動節約的根本轉變。

未來,廬江縣將以完善節水工程體系建設為基礎,以健全農業水價形成機制為核心,大力推進實施節水行動,著力解決區域性、季節性、工程性、結構性缺水問題,不斷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保障糧食安全及主要農產品供給、農民持續增收、現代農業發展和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水支撐”。(趙德斌 記者 華新紅)

關鍵詞: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