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即時 > 正文

“科技特派”派送“高級定制”

時間:2023-04-21 08:01:05    來源:宣城日報    

3月上旬,宣州區新田鎮新泰村村民張正坤在新田鎮科技特派員的指導下種植宣木瓜苗。葉婷婷 攝


(資料圖片)

執科學之“尺”,拿勤奮之“剪”,給土地“量體裁衣”,為一寸寸期待豐收的土地,送去“高級定制”。

眼下,又到萬物生長的春天,我市選出的817名科技特派員,再次奔赴全市各地的田間地頭,為健全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農業產業提“智”、鄉村振興提“質”貢獻力量。目前,我市“科特派”已實現全市所有行政村全覆蓋。今年第一季度,累計轉化科技成果144個,為農民提供技術培訓7450人次,促進企業增收3475萬元。

送服務

破解農業生產的技術難題

4月,春管正當時。

“多虧了科技特派員,從幼蟹管護、飼料配比到養殖環境管理,都有他們提供保障。”宣州區水陽鎮養殖戶李達對發展幼蟹養殖的信心,很大一部分來自“科特派”“24小時”的跟蹤服務。

水陽鎮被譽為“中國幼蟹第一鎮”,全國每7只幼蟹,就有一只來自水陽。螃蟹養殖的重要性對當地農戶而言,可見一斑。

由于今年入春氣溫升高、晝夜溫差大等氣候特點,不少養殖戶心里“七上八下”。“夜里睡不踏實,生怕幼蟹對環境不適應,導致‘夭折’。”李達向記者介紹,2月底他們把自己的苦惱反映給“科特派”后,立刻得到了“科特派”第一時間的“把脈問診”。

水陽鎮科技特派員唐八一等人,深入各家養殖基地,實地察看了解水體、幼蟹等情況,結合氣溫走勢,給出“藥方”對癥下藥。對共性問題,召集當地養殖戶們“集體會診”:較高溫度容易導致螃蟹病害較多,接下來一兩個月要在持續給水體、塘口消毒殺菌的同時,注意纖毛蟲的防治。建議餌料中再提高36%高蛋白配比,保證春季螃蟹成長的營養需求。

“‘科特派’的服務貫穿了我們養蟹的全流程。”養殖戶們的話可不假。

4月中旬,水陽鎮養蟹大戶葛其壽正在自家池塘邊,指揮工人將伊樂藻移植到養殖塘的水底。“伊樂藻能凈化水質,魚和蟹也都愛吃它。”葛其壽告訴記者,池塘養殖中華絨螯蟹會加速養殖水體富營養化,造成污染。大面積種植伊樂藻是“科特派”建議的進行養殖尾水生態治理的手段之一。

原來,近年來,污水治理,是養殖戶關心的大事。“緊盯關鍵、解決問題,堅決把服務送到最需處。”“科特派”是這樣說,更是這樣做。

以問題為導向,“科特派”通過深入調研發現,該地先天水域優勢好,可以在充分發掘養殖池塘自凈能力,加強原位修復技術應用的基礎上,提升河溝異位尾水凈化能力。“我們在岸帶、淺水區移植沉水植物金魚藻、輪葉黑藻、伊樂藻、苦草等復合型水草。”葛其壽介紹,在不宜水草生長的深水區設置鳳眼蓮生物浮床,利用其極其發達的根系吸附氮磷,同時投放濾食性的魚、螺貝類等,構建了生物浮床—濾食性魚類—沉水植物—螺貝類的立體生物凈化系統,凈化后的養殖水質可達地表水Ⅲ類以上,水質清澈,可循環使用,實現了養殖尾水“零排放”。

“科特派”的保姆式幫忙,助力了水陽鎮幼蟹產量節節攀高。目前該鎮年產量約7000噸,產值約3.5億元。

受益的可不止水陽鎮,目前我市深入貫徹《宣城市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助力科技強農實施方案》,各縣(市)區建立科技特派員合作機制,市縣兩級安排科技特派員工作經費,專項支持科技特派員開展技術服務和創新創業示范。

科技特派員也均圍繞各縣市區的農業主導產業和優勢特色產業發展需求,在農田里為農戶開展“點菜式”的互動和交流,打通科技服務“最后一米”。

傳技術

培育本領過硬的鄉土人才

“做給農民看,不如領著農民干。”這是我市科技特派員們的行動方針。工作中,他們注重當好科技創新的“行動派”,讓技術像種子一般,在廣袤田野生根發芽。

陳曌,既是旌德縣旌玉屏糧食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也是我市“科特派”之一。近年來,他在旌德縣廣泛推廣鴨稻生態共育、豬—沼—稻循環經濟等科技種養模式,常年向農戶介紹測土配方施肥使用、頻振式殺蟲燈防治病蟲害等農業新技術。并且還主動在各鄉鎮組建了科普鄉村e站,廣泛開展基層科普活動,每年定期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在他的引領帶動下,目前他和農戶們共同建設了500畝糧油示范基地,15000畝訂單農業基地,發展現代化、規模化、智能化農業。

“小陳經常來田里手把手教我們水稻種植技術,他采取統一提供良種、統一供應農資、統一標準品牌、統一技術培訓、統一收購加工的方式,讓我們安心種田。”在旌德縣三溪鎮農戶姜宇眼里,陳曌是國家級合作社示范社的負責人,他作為“科特派”推廣技術,大伙自然“拍手贊”“跟著干”。

“每周至少1次到安蓮村。”是2019年以來,科技特派員裴志軍和宣州區黃渡鄉安蓮村村民的承諾。

裴志軍作為黃渡鄉農業綜合服務站站長,在該村大力推廣煙葉種植,安蓮村的煙葉種植面積從2019年的810畝發展到現在的1300畝。通過這片“黃金葉”,安蓮村的煙農種煙效益提高到4000元/畝,煙農種煙戶均收益穩定在35萬元左右。“裴站長為我們傳經送寶,用扎實的技術,幫我們的土地生出了更多的‘金子’。”安蓮村的村民真心為“科特派”點贊。

值得一提的是,不僅是“單打獨斗”,我市還開展科技特派員團隊服務。

圍繞市、縣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發展,加強市(縣)校(企)戰略合作,組建由高校院所、龍頭企業等企事業單位合作共建的“鏈式”復合型科技特派團。2022年新備案省級科技特派員工作站5家,組建市級科技特派團22個、科技特派員工作站11個、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示范基地22個。安徽農業大學家禽全產業鏈特派團與宣州區共建家禽種業與高效生產技術創新中心,與宣州、廣德、寧國等地多家企業簽訂技術服務協議,開展新品種培育和健康養殖技術研發推廣,全產業鏈產值達20多億元。寧國市林業事業發展中心聯合安徽農業大學、安徽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組建科技特派團,推廣多項生態修復、綠色防控、林下經濟等新技術,探索林地托管等新經營模式,全產業鏈產值達14億元,惠及林農5萬人。安農大科技特派團與安徽華棟山中鮮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合作實施省重點研發項目“特色皖南土雞高繁品系培育及健康養殖關鍵技術集成”,完成“徽鮮雞”國家性能測試,已申請國家級新品種審定,并建立現代化良種繁育中試線,進行示范推廣。農科院專家與安徽省康龍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開展“油茶抗逆提質增效關鍵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與郎溪縣新和村構建了“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合作模式,該村每年獲得分紅10多萬元。

關鍵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