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即時 > 正文

合肥高新區:聚焦四個面向 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 全球滾動

時間:2023-04-27 18:56:26    來源:中安在線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國盾量子推出全球首款小型化可移動的量子衛星地面站;中科離子推進中國首個自主研發的緊湊型醫用超導回旋加速器質子治療系統;若森智能保障神舟十四號“回家”衛星直播;全色光顯“雪屏幕”激光顯示亮相冬奧賽場……世界正在看到“合肥高新造”。

合肥高新區當好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全球科技競爭主體和產業集群的重要載體,奮力構建區域科技創新五大體系,著力打造“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企業產業培育”全創新鏈條,以創新鏈和產業鏈融合發展助力國家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

科技創新成果涌現


(資料圖)

中科星圖新產品發布

4月25日,中科星圖在空天信息產業與商業航天發展研討會上發布“GEOVIS Space 數字太空系列產品”、“GEOVIS Earth DataHyper 星圖地球超算數據工場”等新產品;

4月20日,中盛溯源研發的“NCR300注射液”獲批臨床,擬開展針對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的臨床試驗,這是國內首個獲批臨床的iPSC來源的自然殺傷細胞(iNK)療法;

3月21日,由中加健康研發的MOBINEURO Alita 1.5T 術中磁共振成像系統正式獲得醫學影像類設備的醫療器械上市許可,也是國內首套獲得FDA認證的術中磁共振成像系統;

3月中旬,本源量子成功研制我國首個可保存量子芯片的高真空存儲箱,并已投入國內首條量子芯片生產線使用,其被科學家形象地稱為“量子芯片冰箱”……

在合肥高新區,技術研發和科技創新每天都在進行,每天都有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落地,每周都有科技型企業發布創新產品,每月都會國家重大專項和關鍵核心技術研究發布成果。2022年,合肥高新區有效發明專利突破1.3萬件、占全市1/4,擁有深科技企業200余家、深科技技術394項,深科技產品584件,入選全國首批、全省唯一國家級知識產權強國示范園區。

成果轉化力量增強

近年來,合肥高新區承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持續實施名校名所名企戰略,強化企業為主體的“十百千”研發平臺培育,著力打造科技成果轉化體系,狠抓源頭技術挖掘。

合肥創新院科技孵化器

承接量子國家實驗室、天都實驗室、國際先進技術應用推進中心等高能級創新平臺建設,承接源頭技術溢出轉化64項,成為全國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最密集的區域。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合肥高新區為共同建設單位的量子信息未來產業科技園入選科技部、教育部批復的11個未來產業科技園建設試點名單。

加快推進以大院大所、領軍企業、高層次人才團隊為代表的創新平臺集聚發展,目前已建有各類創新平臺20余個,占全市70%、全省近40%;建立創新平臺“賽馬機制”,正向激勵引導創新平臺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推動科大訊飛、陽光電源等冠軍企業建設十家“類華為”的中央研究院;實施百家企校創新聯合體建設工程,推動優勢企業與高校院所協同創新;實施千項揭榜掛帥項目計劃,推動研發平臺、研發項目、成果專利全覆蓋快清零。

合肥創新產業園

生態體系逐步完善

合肥高新區更新迭代科創政策體系,加快科技孵化載體建設,著力打造“基金叢林”,著力開展科技創新“栽樹工程”,打造創新創業生態體系,狠抓創新要素配置。

2022年,高新區連續出臺“創九條”“金九條”等扶持政策,貼近企業需求,圍繞平臺、人才、轉化等核心維度,全方位、立體式支持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園區基金總規模超2500億元,基金超過200支,發揮政府引導基金作用,帶頭投早投小投科技,推進資金鏈與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

為加速科研成果轉化、加快培育新動能,高新區構建高能級孵化服務體系,提升高質量孵化服務水平,新建孵化載體180萬平方,孵化載體總面積超600萬平方;年度新增7家國家級孵化器和眾創空間、12家省級孵化載體,國家級孵化品牌占合肥市68%、安徽省40%。

同時,高新區緊盯全國“深科技、根科技、黑科技”,歸納形成 “成果栽樹六步走”策略,解決“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和“創辦企業的最初一公里”問題,組建科大硅谷高新專班等服務團隊,創新項目跟蹤管理調度機制,更快效率配置要素資源,推動高端人才和高質量項目落地。

今后,合肥高新區將以量子信息未來產業科技園建設培育試點作為塑造新優勢的突破口,把建設“科大硅谷”核心區作為支撐跨越發展的重要著力點,不斷夯實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奮力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勇當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于源綺 記者 楊艷紅)

關鍵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