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即時 > 正文

【喜迎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山鄉“新農人”的鄉村振興夢

時間:2021-10-15 06:47:14    來源:安徽日報    

金秋時節,行走在滁州市南譙區西部幾個山區鄉鎮,隨處可見滁菊盛開、瓜果飄香的豐收美景。近年來,一批“新農人”返鄉創業,這幾個山區鄉鎮的土地頓時成了“香餑餑”,不僅發展起一個個特色產業,壯大了村集體經濟,還帶動越來越多的當地村民增收致富。

返鄉建起“黃金果園”

10月9日,記者走進位于南譙區大柳鎮曲亭村的金果梨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1800畝梨樹。一個個“黃金梨”掛滿枝頭,中間還有紅楓、紫薇等各類苗木。梨園主人王忠正忙著招呼游客采摘,并指揮員工收獲、包裝,發貨到各地。

“今年這一片黃金梨簽了250萬公斤電商訂單,品牌打出去了,銷路不愁。 ”王忠告訴記者。

2012年,32歲的王忠返鄉創業,注冊了大柳鎮絢楓生態園林家庭農場,牽頭成立了良農金梨專業合作社,帶著村民一起搞起了黃金梨種植,并套種滁菊、西瓜、玉米、紅薯等作物。開荒栽樹、挑水施肥,王忠終于迎來田間果香四溢,荒田變成了沃土。截至目前,他一共流轉土地3000多畝,吸納當地村民70人在果園就業,帶動附近300多戶村民增收。

前幾年,當地部分農民家中種植的大量花生和油菜籽滯銷,王忠主動聯系收購,并將油菜籽榨油分裝,花生部分重新包裝,部分榨成花生油分裝,在良農金梨專業合作社農產品展銷中心出售,解決了當地農產品滯銷難題。

“我正著手搞農產品深加工,做成梨汁膏產品,提高附加值,并發展農業觀光旅游,同時代售生態大米、香菇、滁菊、葛根等當地特色農產品,為家鄉發展多作貢獻。 ”王忠說。

父女攜手振興滁菊

在位于大柳鎮的安徽盛柳科技發展有限公司,1200平方米的農產品烘干倉儲廠房已完成設備安裝、調試,等待即將開始的滁菊鮮花入庫烘干。

“過去采取的硫磺熏干、微波殺青等方式容易造成營養元素流失、顏色不正、殘留超標等問題,烘干則解決了這些問題,保證滁菊品質不降。”公司負責人劉銘璇告訴記者。烘干倉儲廠房是公司與曲亭村的“村企聯建”項目,總投資近300萬元,該項目能有效提高大柳鎮及周邊地區滁菊生產、加工、倉儲和銷售能力,每年增加曲亭村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以上,帶動群眾就業近40人。

1996年出生的劉銘璇是土生土長的大柳鎮人,父親劉國斌是一名扎根基層多年的農技推廣員。 2019年從安徽農業大學畢業后,劉銘璇在家人的支持下決定回鄉創業。滁菊是滁州地方特色農產品,但多年來種植規模和效益一直難有大的突破。父親懂栽培、有經驗,女兒懂科技、有市場,父女倆于是成立公司,通過土地流轉、與農戶簽訂收購合同等方式,當年種了150多畝滁菊,與省內科研院校、農業科技公司合作,指導農戶根據自然條件調整種植方式,運用科技手段提高滁菊含硒量,并改進農產品加工工藝、加強包裝宣傳,開發的富硒大米、富硒滁菊很快獲得了市場認可。此外,通過與郵儲集團、京東滁州特色產品館和南京浦口區糧食銷售企業等單位簽訂合同,并建立電商銷售平臺,實現“產加銷”全產業鏈農業發展模式,帶動10多名村民家門口就業,50多戶農戶實現增收。

今年,劉銘璇又流轉土地600多畝種植滁菊,并帶動周邊30多戶種植滁菊1000多畝,預計每畝純收入達到4000元。

“我打算按照高標準打造滁州地區最大的滁菊生產基地,并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滁菊精油、滁菊蒸汽眼罩等高附加值的新型功能產品,做強做大滁菊一二三產業。 ”劉銘璇說。

村企聯建帶富一方

在南譙區章廣鎮元松村精品水果園的葡萄園,一串串晶瑩剔透的葡萄從葉縫間垂下,工人們正忙著采摘、分揀、包裝。

“今年是個好年景,陽光充足,葡萄大豐收,預計今年50畝葡萄產量12萬余斤。日本晴王、澳洲藍寶石、浪漫紅顏這幾個新品種,在長三角城市賣得特別火。 ”元松村黨總支書記張開峰高興地對記者說,村企聯建,不僅壯大了集體經濟,還帶動周邊100多人就地就業,月均工資3000元左右。

元松村地處江淮分水嶺偏遠山區,村集體曾負債100萬元。 2018年,章廣鎮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整出了一片“沃野”。此時,在外創業的元松村村民張明正有意愿回鄉投資,帶動家鄉發展和群眾致富。村企一拍即合。 2019年,滁州煜鮮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該公司篩選種植突尼斯軟籽石榴、新西蘭獼猴桃、法國西梅等新品種,在元松村打造現代農業 (精品水果)產業園。目前,公司已流轉土地1100畝,總投資1.05億元,提供了300多個就業崗位。其中,村企共同建設的50畝葡萄園3年來已為村集體經濟增收100多萬元。

“以前我在家種水稻,一年忙到頭掙不了幾個錢。現在到種植園干活,一年能掙三四萬元,家里也脫貧了。 ”村民張方年說。

元松村還在產業園周邊修繕水泥路,保證管護房、電力架設,鎮村干部主動幫助抗旱保苗,同時成立村企聯合黨支部,派兩名工作人員長駐企業辦公,收集需求,為企業解難題。有了支柱產業,村里結合宅基地改革,將農戶閑置宅基地復墾后流轉給企業擴大規模,村民則集中住進安置區的一棟棟小洋房。

“退出宅基地不僅有1萬元補償,老房子還換成了新房子,感覺一下子從鄉下人變成了城里人,不少城里人想買或者租我們的房子,咱農村現在 ‘吃香’嘍! ”村民春正懷樂呵呵地告訴記者。(記者 羅寶)

關鍵詞: 新農人 振興 鄉村 農人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