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即時 > 正文

鄉賢力量為宿松發展注入新活力

時間:2021-10-19 11:51:56    來源:中安在線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回鄉投資興業,帶領家鄉父老脫貧致富,助力高質量發展,鄉賢是其中的重要力量;解糾紛、出主意,共譜和諧鄰里情,總是少不了鄉賢忙碌的身影……

近年來,安慶市宿松縣深入挖掘鄉賢資源,創新發展鄉賢文化,以鄉賢文化厚植人才沃土、發展根基,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重要助力。

鄉賢回鄉,助推高質量發展

霜降將至,宿松縣二郎鎮界嶺村的萬畝油茶基地還是“春意盎然”。翠綠的油茶林鋪滿山丘,枝頭上掛滿通紅的油茶果,雪白的茶花即將怒放,猶如“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優美意境。

“我在這里上班一天收入100元左右,一年收入一兩萬元,平時有時間就過來干,還能照顧家里。”家住附近的朱大叔告訴記者。

該油茶基地是安徽省龍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吳伍兵在宿松建設的其中一個。“在外闖蕩十幾年,雖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以前每次回家鄉,看到家鄉父老鄉親的日子過得還很不如意,帶領他們脫貧致富義不容辭。”吳伍兵介紹。

2013年,吳伍兵懷抱帶動家鄉百姓脫貧致富的決心,回到家鄉宿松,發展油茶產業。多年來,吳伍兵累計流轉荒山7萬畝,建設油茶園5.9萬畝,覆蓋9個鄉鎮40個村;新建年產3000噸“水法”油茶籽油生產線;創建30平方公里油茶旅游核心區;建設500畝實驗園、3000畝豐產示范區、1100平方米科技研發中心。

隨著油茶產業日益壯大,吳伍兵積極發揮鄉賢能人作用,帶動15000多農戶、12500多戶脫貧戶因油茶受益,5921戶實現穩定脫貧,形成“年年有租金、天天有工做、家家有油茶、人人謀就業”的大好局面,產業帶動長效脫貧、穩定脫貧的優勢日益彰顯。

在外經商辦企業、從政、求學及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反哺家鄉,投身公益事業建設美麗農村,推動家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成功人士是宿松縣評選新鄉賢的標準之一。

“從2015年開始,我縣累計吸納700多位品行好、威望高、資歷深、閱歷廣的人成為‘新鄉賢’,以鄉情為紐帶,把在外的經濟精英、文化精英等請回家鄉,引導其反哺桑梓,吳伍兵就是其中的一位典型代表。”宿松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姜曉蕾介紹。

近年來,該縣依托鄉賢企業家推動資金回流、項目回歸,投資10億元建成南方電子產業園,落戶酷米科技等3個回歸項目,累計提供就業崗位3萬余個;成功引進龍成油茶、綠蒂農業、松寨生態等農業企業,培育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1家,流轉荒山超10萬畝,受益農戶達2.75萬戶。

鄉賢調解,構建鄉村善治格局

家住宿松縣柳坪鄉一群眾,原在該縣二郎鎮一筷子廠當機修工,后因各種原因被廠房辭退,雙方就工資待遇結算賠償等鬧得不可開銷。最后找到二郎鎮綜治中心鄉賢調解員吳金波“說理”。吳金波在調查了解基礎上,形成調解意見,雙方握手言和。

吳金波曾任二郎村黨支部書記,有著多年一線基層工作經歷和豐富的調解工作經驗,形成了深入調查、耐心溝通、友好協商、議案普法的“金波調解工作四法”。

2019年11月份,以鄉賢吳金波名字命名的金波調解工作室掛牌成立。該工作室如同設立的“專家門診”,老百姓有矛盾糾紛,來這里可以得到專業的、免費的法律服務。

“我這個調解工作室始終秉承為黨委政府分憂、為群眾解難的宗旨,通過把各種矛盾糾紛解決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實現小事不出家、大事不出村。”吳金波告訴記者。

宿松縣地處安徽省西南部的大別山余脈,皖鄂贛三省交界,人口多、地域廣,各類矛盾糾紛時有發生,各級干部處理矛盾糾紛時面臨著“人生地不熟”的困境。

為創新社會治理,持續推動新時代“楓橋經驗”創新和發展,宿松縣不斷開拓思路,結合本地鄉賢文化底蘊深厚的實際,推動鄉賢文化與人民調解相結合,先后制定了《關于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的實施意見》《關于建立鄉賢調解工作室的實施方案》《關于創新社會治理推深做實鄉賢調解工作的指導意見》,通過“五個一”載體,建立健全鄉村兩級鄉賢調解組織,逐步完善鄉賢調解與縣醫調、交調、商事調、家事調等專業性行業性調解相結合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體系,打造新時代“楓橋經驗”宿松版,做到“小事不出村(社區)、大事不出鄉鎮、矛盾不上交”。

截止目前,宿松縣成立鄉賢調解工作室241個,現有鄉賢調解員512名,化解各類矛盾糾紛12600余起。2020年,宿松縣鄉賢調解工作創新與實踐成功入選首批“安徽省法治政府建設示范項目”。

“鄉賢除做好矛盾糾紛調解、政策宣傳、遺留問題化解等工作外,還為鄉村振興發展獻言獻策,協助做好鄉村扶貧、文明創建、涉老、關工委等工作,對鄉村相關事務進行監督、并根據工作情況開展咨詢。”宿松縣司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在“鄉賢”文化引領下,宿松縣以農民文化樂園、村民服務中心為陣地,以自愿服務、結對幫扶、調解糾紛、落實村規民約等活動為載體,形成了以村黨組織為核心,村民自治組織為基礎,村級社會組織為補充,村民廣泛參與的現代農村治理新格局。

崇尚鄉賢,引領社會新風尚

“鄉賢是指在農村四里八鄉有一定名望威信、德高望重的人。比如退休教師、政府官員,創業成功人士、致富能人等。無論是在過去還是現在,鄉賢在鄉村社會建設、風習教化等活動中,都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宿松縣鄉賢文化研究會會長方濟仁介紹。

為此,近年來宿松縣高度重視鄉賢的社會地位,挖掘和重構鄉賢文化,成立了縣鄉兩級鄉賢文化研究會,尋找鄉賢優秀事跡,挖掘優秀鄉賢文化,目前已成功挖掘張何丹、汪革、朱書等一批古賢精神價值,編撰出版《宿松歷代鄉賢》《宿松民俗》《宿松家訓》等10余部鄉賢文化叢書。

該縣還建設鄉賢好人館,設置見賢思齊、崇德向善、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民風民俗、家風家訓等6個區域,以圖片、文字、視頻等形式,集中展示14位歷代鄉賢、74位“新鄉賢”、281位各級好人感人事跡,大力推廣鄉賢文化品牌。建立鄉鎮鄉賢文化廣場、村(社區)鄉賢文化長廊、學校鄉賢文化墻,將中華傳統文化和鄉賢事跡圖文并茂地展示出來,增強鄉賢文化感染力。目前,該縣22個鄉鎮均設立“鄉賢文化”專區,116個村(社區)建有鄉賢館。

“鄉賢在鄉村振興發展中發揮著重要價值,鄉賢的精神值得弘揚。我縣成立‘鄉賢宣講團’,組織鄉賢文化‘進廳堂、進課堂、進講堂、進禮堂’等系列活動,開展優秀鄉賢文化作品展示活動,編寫鄉賢文化校園讀本,邀請鄉賢參與道德講堂講述身邊故事,讓鄉賢故事鄉里皆知、廣為流傳。”姜曉蕾告訴記者說。

為把鄉賢“安下來”,切實在鄉村振興中發揮作用,該縣出臺《創新發展“鄉賢文化”的實施意見》《創新社會治理推深做實鄉賢調解工作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統籌安排“一案一補”專項經費。探索建立榮譽表彰激勵機制,開展鄉賢文化建設工作先進集體等評選活動。在鄉賢自辦企業員工入黨、“兩代表一委員”優先推薦等方面制定相關制度,讓鄉賢人才政治上有榮譽、社會上有地位。建立健全幫扶鄉賢工作常態化機制,設立“鄉賢幫扶資金”,組織發動愛心團體、各界人士等多方力量,形成全社會共同幫扶關愛困難鄉賢的良好氛圍。

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留住美麗鄉愁。宿松縣不斷創新“鄉賢+”模式,豐富“鄉賢+”載體,引領鄉風文明新風尚,讓鄉賢為鄉村振興發展注入新活力。(記者 陳慶鵬 通訊員 孫凱華 何小兵)

關鍵詞: 鄉賢 力量 宿松 發展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