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即時 > 正文

馬鞍山:唱好新時代長江之歌

時間:2021-10-30 08:01:08    來源:合肥晚報    

○凹山湖

○市民在薛家洼游玩

○慈湖河

從“國家園林城市”到“國家森林城市”,從“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到“全省首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一路走來,一張張國家級名片見證了馬鞍山這座城市的逐綠步伐,成就了這座城市的輝煌嬗變。

近年來,馬鞍山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聚焦長江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強力推進“三大一強”專項攻堅行動,通過長江東岸綜合治理、全市漁民退捕轉產、聘用園區“環保管家”治污、向山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等一系列硬核舉措,著力打造生態文明建設馬鞍山樣板。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一曲雄渾壯美的新時代“長江之歌”正在母親河上唱響。

江河之變

金秋十月,秋風送爽。薛家洼生態園、濱江生態濕地(楊樹林)、濱江文化公園、采石磯風景區……行走在長江東岸,一批濕地公園、游園與濱江生態綠廊“串珠成鏈”,已成為廣大市民的網紅打卡景點。

然而四年前,這一切卻還是可望不可及。別說“網紅打卡”,就是想到江邊看看長江風光,都不容易。

153家非法碼頭散落長江干支流、704家“散亂污”企業遍布長江岸線、4295個入江排口溯源不清、35條黑臭水體交錯市域范圍……過去,“先有礦后有市、先生產后生活”的發展模式,導致馬鞍山經濟結構偏重,長江生態頻亮紅燈。

面對嚴峻的形勢,馬鞍山市委、市政府痛定思痛,堅持問題導向,集中開展“三大一強”專項攻堅行動,舉全市之力,傾全市之智,刀刃向內,動真碰硬,強力開展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流域治理、精準治理,全力做好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

打出組合拳,形成大合力。

非法碼頭和船舶修造企業整治、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清廢”行動、入江河流和排口治理、大氣污染防治、工業園區排查、加強執法監管、創新服務方式……一項項舉措齊頭并進,全面壓實整改責任,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重塑長江岸線。

視線拉至位于長江西岸的鄭蒲港新區,同樣的場景正在上演,一座“港城一體、產城一體、城鄉一體”的城市新“星”正在綠色崛起。劃定禁止建設區域、實行招商階段生態環境預評價、建立多部門聯合打擊非法碼頭長效機制……和諧、共生的長江綠色生態廊道款款而來。

不僅如此,守護一江碧水向東流,馬鞍山有著更長遠的考究——竭力保護、永久傳承、大力弘揚長江文化。

以綠為底,文旅融合,大江頌歌,千里傳情。10月13日,第33屆馬鞍山李白詩歌節的開幕式在東岸濱江文化公園上演。一改多年傳統,開幕式文藝演出從室內走向江邊,傳承弘揚長江文化,充分展現生態自信。

如今的長江東岸,江水蕩漾、風景宜人,曾經的生態“痛點”徹底變為“亮點”,馬鞍山用實實在在的治理行動將“臨江觀美景”的夢想照進了現實。

生態之變

在馬鞍山,游薛家洼生態園,可領略“淡妝濃抹總相宜”的東岸江景;覽石臼湖濕地生態長廊,可賞“漠漠水田飛白鷺”的百鳥歸巢景觀。行走在江淮大地上,馬鞍山猶如一顆江畔明珠,這里天朗氣清,綠水潺潺,青山環繞。

“還老百姓一片藍天白云、滿夜繁星。”

“給市民一江碧水長流、魚翔淺底的景色。”

“為子孫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

近年來,馬鞍山市堅決將生態環境問題成為民生優先領域,從打贏藍天保衛戰到水污染攻堅戰,再到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戰,縱深突破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提速生態環境保護進程。

《馬鞍山市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集中式飲用水水源環境保護方案》《馬鞍山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一項項政策的出臺,彰顯了打響水、氣、土攻堅戰的決心。

一路前行,馬鞍山的“治氣、治水、治土”成效顯著,監測巡查日益頻繁,水源保護刻不容緩,工業固廢合理處置,生態環境加快修復,濱江森林呼之欲出,鋼城馬鞍山上演綠色傳奇,無不有力詮釋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一路披荊斬棘,一路高歌猛進。

馬鞍山率先在全省以市政府層面專項推動“環保管家”模式;率先在全國實現長江干流及重要水域常年禁捕和漁民退捕轉產。為了讓全市一萬多漁民上岸后“穩得住”“能致富”,全市全面落實有工作、有住房、有學上、有社保,心情舒暢“四有一暢”政策,創造出“禁得最早、做得最好”的馬鞍山經驗。

馬鞍山將中心城區16條水系、91處水體,33處黑臭水體,打包交給了全產業鏈一體化水環境治理的“專家能手”中冶華天,從可研、規劃、設計、治理、運營全流程“把脈問診”、精準施策。這不僅是解決城市黑臭水體和內澇問題的治本之舉,也是保護長江生態的長遠之策。

如今,黑臭水體“洗”盡污濁、臟亂,雨山湖、慈湖河水清岸綠、魚翔淺底,城市治水的成果映入每個人的眼簾。一個叫“馬鞍山藍”的詞匯頻繁刷爆朋友圈,這也成為我市生態環境顯著改善的生動注腳。

一組數字曬出生態亮眼成績單。2020年,我市共收獲323個優良天;空氣優良天數比例達88.3%;空氣質量達到有監測記錄以來歷史最好水平。長江馬鞍山段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達100%,創國家考核以來最好水平。

理念之變

國慶假期,在馬鞍山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珍珠園片區,建設者們仍在堅守崗位。在人行道鋪石、綠化花池,在路面打磨透水混凝土,在小河邊組裝新型的景觀路燈……整個施工現場有條不紊。

市民不知道的是,正在鋪設的這些透水混凝土可謂大有講究。它們的來源是曾經被人們視作廢品甚至侵占土地資源的鐵礦尾礦渣。

用冶金尾渣制備水泥基透水路面,這項關鍵技術的研發團隊正是來自中國十七冶集團有限公司。企業將生態環保理念應用于城市建設的每一處細節。這項技術的應用不僅減少了礦石開采后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而且由該技術建成的路面透水迅速、防堵防凍,是海綿城市建設的“尖兵利器”。

理念之變,來源于馬鞍山守護長江的鏗鏘步伐。

策高必當行遠。去年,馬鞍山建市以來的首個國土空間規劃的編制工作按下“啟動鍵”。全市以“整盤棋”思想,優化城市發展布局,實現城市綠色振興。今年,馬鞍山市向山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成功獲批EOD模式試點,開啟礦山生態修復治理新篇章。

馬鞍山市以打造全國礦區生態修復示范區和長江支流源頭水環境綜合整治示范區目標,強力推動向山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統籌開展了向山地區生態環境修復、人居環境改善、基礎設施配套提升及產業導入升級等一系列工作,著力解決向山地區的生態失衡、環境污染問題,全力以赴把向山地區“生態傷疤”打造成馬鞍山的東部“城市花園”。

有一種變化,叫做從“躍然紙上”到“映入眼簾”。

山湖錦繡,心“向”往之。城市東邊,在保留歷史文化記憶的基礎上,新建設的鐵道文化游園已于國慶節正式對外開放。

在丁山礦區和凹山湖西側礦山修復項目現場,栽種不久的元寶楓、杜仲、山桐子等“三棵樹”正茁壯成長。這三種樹木屬于附加值高的特種經濟林樹種。“三棵樹”一二三產融合項目,通過一產種植、二產加工、三產銷售以及文旅休閑,打造全產業鏈的發展模式,實現自我“造血”。

秀水明山,欣欣“向”榮。一處城市新景即將在這里誕生,開啟這座城市求索“生態”的“詩和遠方”。

關鍵詞: 馬鞍山 唱好 新時代 長江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