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即時 > 正文

【兩會聚焦】持續提升安慶文化軟實力

時間:2022-01-14 10:44:21    來源:安慶新聞網    

站在新起點,謀劃新發展,邁向新征程。市十八屆人大一次會議和市政協十六屆一次會議勝利召開,如何開拓創新,譜寫現代化美好安慶建設新篇章?連日來,來自全市各行各業、各條戰線的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齊聚一堂,建真言、獻良策,共同繪就安慶市高質量發展美好藍圖。

過去一年,安慶市文化建設成效顯著:新改(擴)建公辦幼兒園25所,組建72個城鄉教育聯合體,安慶四中圓夢校區、石化一中人民路校區順利招生,校園安全“三防”建設實現“四個100%”目標;第九屆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圓滿落幕,黃梅戲《鄧稼先》入選全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優秀舞臺藝術作品展演,《不朽的驕楊》《女駙馬》入選全國“百年百部”計劃;潛山痘姆陶器燒制技藝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桐城市獲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市建成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1502個、覆蓋率達到97%……

新的一年,如何加快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持續提升安慶市文化軟實力?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構建市縣鄉村一體化的數字公共文化服務平臺、做強“鄉村春晚”“宜城處處唱黃梅”“書香安慶閱讀季”等特色品牌、打造一批具有安慶標識的文化品牌和文化產品、完成陳獨秀陳延年陳喬年故居舊址復建和陳延年陳喬年讀書處修繕、推出精品旅游定制線路10條……推動公共文化提標擴面和文化產業提檔升級,以更強自覺建設文化強市。

一個個具體目標任務的確定,引發了市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的廣泛熱議。“安慶區域文化積淀豐厚,既是文化之邦、戲劇之鄉、禪宗圣地,又是桐城派起源地、江淮文化圈發祥地,還有古皖文化、紅色文化等,可謂資源豐富,需要進一步加大文化挖潛力度。”市人大代表、桐城市文昌街道六尺巷社區黨總支書記張耘認為,要做足文化整合功夫,以大宜城的視角來度量全域文化,在挖潛的同時進行整合,真正形成文化產業鏈;要緊跟時代脈搏,緊扣紅色文化資源,創作一批政策支持、群眾喜愛的優秀文藝作品,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我這次帶來了一份關于推動戲曲文化賦能鄉村旅游的提案。鄉村有‘戲’,鄉村旅游才有‘味’,讓戲曲文化和鄉村旅游融合發展,可以繁榮鄉村旅游夜間市場,也能避免同質化發展。”市政協委員、宜秀區文旅局副局長魯嵐建議,采取政府扶持和市場化相結合的方式,改善鄉村戲曲演出的條件;鼓勵戲曲票友、民間藝術團體等利用農閑時間開展演出活動;加強職能部門對鄉村戲曲演出的聯系和指導,豐富鄉村戲曲文化旅游的內容。

“政府工作報告干貨滿滿,對未來工作目標明確、思路清晰,令人鼓舞、催人奮進。尤其是‘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教育名城’這個目標讓我們教育工作者鼓足了干勁,對今后工作充滿信心。”市人大代表、大觀區教體工委委員劉和潤表示,我市應依托地方文化特色,培養學生愛國愛家的情感,大力開展德智體美勞五項行動,加大課程改革與教學研究的力度,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機制,優化教育評價、投入機制,擴大教育交流與開放,讓安慶市教育與發展同生共進。

“我關注到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利用’,這與我帶來的提案不謀而合。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對建設文化強市有重要意義,建議健全文化傳承培育和保護機制,夯實保護發展基礎;完善文化遺產規劃管控機制,抓緊建立歷史文化遺產矢量數據庫,完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創新活化文化遺產利用機制,讓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市政協委員、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研究中心主任查健說。

(全媒體記者 項珍)

關鍵詞: 安慶 兩會 實力

相關新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