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民生 > 正文

環球熱點評!土遺址的活化利用:陜西秦漢新城遺址的一次嘗試

時間:2022-12-13 09:34:28    來源:長城小站    

陜西省西咸新區秦漢新城轄區古遺跡星羅棋布,總范圍302平方公里內涉及遺址保護區面積104平方公里。按照殘存材料分類,這些遺產絕大多數屬于土遺址類型,可讀性弱、觀賞性差。

如何面向未來,將遺產轉化成為教育資源、經濟發展支點、社會的無形資產和稀缺資源?2022年6月11日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在“尋寶奇兵·闖關秦漢”的社會公益活動中,50組家庭約300余人以自駕通關打卡形式,通過對周陵、考古工地現場、秦咸陽城、西漢長陵和安陵邑5處土遺址的探訪,邁出了實踐的第一步。

部分活動參與者


(相關資料圖)

“尋寶奇兵·闖關秦漢”屬于傳播主導型活動,以本地文化資源為點進行品牌宣傳,要求較高的參與度。因此,策劃從提綱挈領、選重點、成亮點入手。

舉要治繁,秦漢新城轄區文物資源多且以土遺址為主,數量眾多,內容繁雜,但周、秦、漢三代是該地歷史文化特色。其中,周陵傳說是西周時期文武成康四王的陵墓所在,秦都咸陽城是中國第一個多民族國家的中心,西漢長陵是漢代修建的第一座帝陵,這三處遺址時代前后順接,時間脈絡清晰,人物、事件存在連續關系,三者串聯起來可以實現活動內容的賡續性。此外,為保證活動內容充實、動線連貫,還選擇了戰國晚期至秦代的平民墓地、漢安陵邑作為補充。

土遺址存在視覺感觀差、故事隱性化、情景零散等缺憾。本次活動基于土遺址的真實性、可達性原則,從四個方面進行了內容設計。

一是田野考察感悟原真情景。秦都咸陽城遺址現存面積約100平方公里,其中一號宮殿遺址經考古發掘證實,東西長177米、南北寬45米、現存高度11米余。集多種使用功能為一體,合理解決了通風、采光和排水等問題,被譽為中國古代高臺建筑巔峰之作。這座建筑到底是不是荊軻刺秦的發生地實際并不重要,高大的夯土臺基保存到現在已經為想象咸陽宮殿宏偉氣勢提供了意境,為捕捉秦王將相步履匆匆的身影提供了想象空間。帶著“天下康寧”的愿景登頂駐足,所得意境之“虛”再加上找柱石、陶水管,燒土塊等活動之“實”,土遺址活化后的原真感更加豐滿。

咸陽城遺址點(上:一號建筑遺址夯土臺 下:尋找夯土中的陶管道)

土遺址展示的原真性關鍵在于各種信息源的可信性。這種可信性來自遺址本身及相關的歷史知識,也包括一些傳奇故事。半個世紀前,小學生孔忠良意外撿到的“皇后之璽”,是長陵另一位主人呂后的遺物,現被收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這個故事作為長陵活動內容之一,由國寶發現人孔忠良老人來講述,正所謂“文物保護利用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

長陵遺址點

二是身體力行感悟文化傳承。“粵若稽古”考古發掘、“筑之登登”夯筑土墻兩項體驗活動,意圖以踐行的方式,引導參與者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感悟歷史傳承。

安陵邑城墻保護現場設計的夯筑技術體驗,從夯具砸向黃土的“登登”聲起,逐漸遞進多層深度。首先,“筑之登登”出自周民族史詩《詩經·大雅·綿》,其次陵邑是中國古代為守護帝王陵園所置的一種行政建制,始于秦始皇“徙三萬家酈邑”。再次,西漢有7座陵邑,“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仗劍倚馬、輕財任俠、飲酒賦文、無拘無束的唐代“五陵少年”即因西漢五座陵邑而得名。

安陵邑夯墻點(上:夯筑體驗,下:夯墻保護現場)

考古發掘展示是土遺址常見的利用方法。此次考古發掘體驗,既有“看”也有“玩”,除了零距離參觀考古發掘現場之外,還以新出土的不同時代錢幣實物為基礎,設計了“連連看”游戲,以實物連線讓參與者感悟時代變遷和地方歷史底蘊。

三是人性共通感悟歷史鮮活。土遺址有原真性的優勢,但故事隱蔽,鮮活性不足,需要透過“土”感悟古人的情意,盡可能引發不同文化背景參與者的同理心。長陵遺址區地面只有兩座高大的黃土陵冢,故事從“大風起兮云飛揚”說起。秦時泗水亭亭長在咸陽城偶遇秦始皇時,曾喊出“大丈夫當如是耳”的豪言,稱帝后在故鄉沛縣唱出“大風起兮云飛揚”的高歌,現在長陵選址居高臨下,又營造高大陵冢,昔日秦始皇的舊城盡收眼底。

四是新景區感悟時代進步。秦文明廣場是一處主打秦文化故事的新建旅游景區,現代感強。景區廣場正中央“秦人的步伐”雕塑群,銅板鍛造而成,其中秦始皇銅像高達22.1米,暗意公元前221年秦代建立;代表秦人九都八遷歷史的文化墻,陳列了取自不同都城遺址的土樣。活動以禮堂為起點,以文化墻為終點,由“新”向“舊”逆行,促“今”與“古”融合,補充了5處古遺址點展示手段、場地設施等方面的不足。

大秦文明廣場

一項活動要做到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恰當的形式不僅可以增強參與者的注意力,對內容的理解也有幫助作用。

“尋寶奇兵·闖關秦漢”活動,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量身打造。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設立的初衷是營造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提高公眾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文化遺產。面對公眾對知識獲取“快餐化”“通俗化”“圖像化”“直接化”趨勢,本次活動采取打卡通關形式。

打卡通關是現在比較流行的一種游戲方式,具有挑戰性、刺激性、娛樂性,參與度強。本次活動中,參與者以一家一車為單位領取通關卡和地圖、車貼,同一地點、時間出發后,可自主選擇達到5個卡點的順序和線路,快速完成任務,經工作人員確認蓋“通”字章方可通過。完成任務好、用時少的家庭獲勝,并可獲得獎品和不同數額獎金。

連續四天的宣傳海報、通關卡、車貼、線路圖,設計力求形式活潑,內容簡要。通關卡有“問禮尋易”“粵若稽古”“筑之登登”“天下康寧”“大風起兮”“時代共進,人民共享”六個關鍵詞,抬頭標題使用諧音梗;秦將軍卡通人物車貼,雙足騰空奮飛狀,足踏風火輪造型為圓形方孔錢;印章文“通”,小篆體,印面直徑0.8厘米,尺寸依據考古出土秦漢封泥設計;手繪線路圖以黃色為基調,與土遺址資源相呼應。

通關卡?

線路圖

本次活動的設計形式跟進時代潮流表現之二,是以家庭為單位的青少年研學旅行。這種形式作為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素質教育的新內容和新方式。以文化遺產為載體的研學,內容從“博物”到“博悟”,必須設計《研學手冊》,并引入適當的教育理念,創設出合適的環境、空間、時間和內容,實現家長與孩子的親子互動。

共同完成答題

“尋寶奇兵·闖關秦漢”活動,其策劃、內容和形式,均以面向未來的遺產保護利用模式為出發點,嘗試發掘遺產的教育價值、經濟價值以及傳播推廣體系。

理性認識遺產,享用遺產,是遺產教育領域的話題。本次活動由屬地文物管理部門牽頭,整合了省級考古單位、民營研學機構的資源,以“非正式的知識傳播手段”對國民進行文化遺產教育,實質已經接近一堂遺產教育課程。

當然,隨著文化遺產保護理念的發展,在共同營造敬畏歷史、敬畏文化、珍愛文物、傳承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的同時,打造多樣化的文化遺產消費力也是必須思考的問題。此次活動通過場景還原、故事再現、參與體驗等方式,給消費者提供了今后可繼續運行的“可親、可感知、可體驗”的旅游產品,可稱為“遺產+競技+兒童游樂”模式。

此模式可以滿足散客出游的需求,創新文化遺產消費方式,讓日常生活賦能文化遺產。政府通過開展主題文化遺產活動,擴大消費渠道,讓文化遺產惠及百姓,實現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全民共享。從消費產品、消費方式、消費渠道三個層面上,嘗試邁出了實現文化遺產消費力的一小步。?

(作者單位:陜西省考古研究院)

關鍵詞: 文化遺產 考古發掘 本次活動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