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民生 > 正文

政協委員熱議政協常委會工作報告提出多項提案建言獻策

時間:2023-01-12 07:22:41    來源:華商網    

1月11日上午,政協陜西省第十三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陜西賓館開幕,會議聽取了政協陜西省第十二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報告、政協陜西省第十二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提案工作情況的報告。來自32個界別的500多名省政協委員現場聆聽了報告。 10時30分,會議結束,省政協委員走出會場,談論剛剛聆聽的報告,不少委員表示深受啟發、備受鼓舞。


(資料圖)

賀波:加快推進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

省政協委員、農工黨榆林市委會主委、榆林市第二人民醫院院長賀波說:“這次的報告簡明扼要,用事實和數據展現了5年來的成績,從6個方面對過去5年的工作做了回顧,并從5個方面安排和部署了未來5年的工作,謀篇布局,規劃藍圖,為我們政協委員履職盡責提供了指引性方向。”

作為連任委員,賀波共向大會提交3篇提案,均為醫療衛生領域。“我省目前仍沒有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項目落地,同時我省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賀波說,“我提交了《關于加快推進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的提案》,這是優化全省醫療衛生資源布局的內在要求,也是提升全省醫療衛生區域輻射能力的必然之舉。”

除此之外,賀波還通過提案,建議提升我省急危重癥救治能力,加大對公立醫院的投入。

趙明莉:建議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

省政協委員、九三學社安康市基層委員會主委、安康市中心醫院口腔科主任醫師趙明莉表示,這是一場主題鮮明、目標明確、措施有力的報告。報告回顧了過去5年的工作,謀劃部署了未來5年的工作,“這個報告也對委員們提出了要求,我作為省政協大家庭的新成員,在聆聽報告后,也會繼續加強學習,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和能力素質。”

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趙明莉重點關注鄉村醫療隊伍,并多次調研,發現鄉村醫療存在隊伍老化、工資待遇低、工作任務重等問題,由此撰寫《關于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的建議》,進一步保障廣大農村居民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可及性。

常偉:提振陜西民營經濟信心

省政協委員、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常偉表示,聆聽政協工作報告后,總的感受是求真務實、立意高遠。

“報告全面回顧了政協5年來的成績,對于未來5年工作的謀劃精準研判、激勵奮進,特別是強調了創新工作理念,突出提質增效,從注重做了什么、做了多少,向做出什么成效轉變。”常偉說,委員們真正體會到了工作有方向,發力有重點,實干有激情。”

常偉共帶來了三個提案,除了繼續著眼于傳承黃河文化,開創陜西黃河文化“事業產業”融合格局,還撰寫了《關于疫情當下提振陜西民營經濟信心的建議》,通過優化營商環境、強化政府統籌、完善制度和法制保障,推動民營經濟和企業發展壯大。

張陽秋:解決山區網絡通訊覆蓋問題

北京德恒(西咸新區)律師事務所行政主任張陽秋已連任3屆省政協委員。她告訴華商報記者,此次報告內容翔實,反映出了省政協工作的3個特點:“首先是政協工作很扎實,在日常工作中,委員們會參與很多的調研和月度協商,履職盡責,建言獻策;其次是政協工作有創新,省政協與時俱進,不僅開通了App,還舉辦了書香政協活動,委員們參與后都覺得受益匪淺;最后是政協工作有方法,建立了省級政協委員工作室,大家可以通過委員工作室這個平臺收集社情民意等信息,主動發揮委員主體作用;政協對于重點提案,邀請各部門協商處理,推動提案辦理落到實處。”

張陽秋提出了《解決“村村通寬帶”未能覆蓋的山區村民通訊問題的提案》,希望幫助偏遠山區村莊的村民,實現網絡覆蓋。

馮永忠:向科技要糧食生產潛能

省政協委員、民盟陜西省農業委員會主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鄉村振興學院院長馮永忠向華商報記者介紹了他的提案——《關于陜西省落實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議》。馮永忠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省糧食產量連續9年保持在1100萬噸以上,2013至2021年年均產量1228.85萬噸,為確保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

2022年12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要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

結合陜西省自然資源稟賦和糧食生產的現實需求,馮永忠提出了五點建議——

一是制定千億斤糧食的路線圖。結合我省四大糧食生產功能區的資源稟賦,充分研判各類主要糧食作物的產能提升的潛力,立足今后5年、面向2035年,明確分階段的路線圖和施工圖。

二是“挖掘”千億斤糧食產能的耕地資源潛力。加快糧食主產區“非糧化”耕地退出進度,加快后備耕地資源修復和治理,挖掘糧食產能提升的后備耕地資源潛力。

三是加快耕地質量提升,夯實糧食產能提升的地力基礎。通過多種方式,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實施農機深松整地,推廣秸桿還田、綠肥種植、調酸壓堿等技術,加強耕地污染治理,提升產出能力。

四是加快科技創新驅動計劃,向科技要生產潛能。加大糧食作物主栽品種的高產耕作栽培技術體系研究,加大適合作物高產的耕層結構和耕作方式的科技行動計劃,提升種業科技創新能力。

五是提高耕地復種指數,挖掘糧食產能潛力。進一步優化我省糧食作物種植度、培肥制度、耕作制度和耕地保護制度等現代農作制度的建設。 華商報記者 白仲夏

關鍵詞: 政協委員 民營經濟 工作報告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