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小編說
2021年10月,教育部部署在12個省市區建立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旨在進一步探索深化綜合改革,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一年多來,首批實驗區建設聚焦中央重大決策部署,通過深化改革破解基礎教育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在多個方面取得成效并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
為總結教育部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先進經驗,挖掘推廣各實驗區在綜合改革各方面的典型案例,在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指導下,人民教育微信公眾號推出“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典型案例”欄目。今天,我們一起來看陜西省西安市高新區在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上的探索——
【資料圖】
近年來,西安高新區聚焦托管雁塔區、長安區、鄠邑區、周至縣的12個街鎮后教育體量大、管理面積廣、發展不均衡等問題,緊抓教育部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契機,先行先試、改革創新、穩中求進,深入實施“名校+”改革,統籌均衡教育資源,促進師資流動,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努力辦好群眾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讓學生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
一、強化保障措施,促學校“加”起來
一是強化組織保障。教育體育局成立由分管領導牽頭,各科室共同參與的“名校+”工作專班,從頂層設計、組建方案、管理細則及評價體系,建立起“區級工作專班引領指導、‘名校’統籌協調、各學校具體實施”的“名校+”推進保障機制。二是強化制度保障。按照西安市“名校+”行動計劃和實施意見,結合實際,先后制定《高新區“名校+”實施方案》《高新區“名校+”管理辦法》《高新區“名校+”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等方案辦法10余個,從制度上以“1+1”“1+N”方式實現強弱牽手,真正做到不僅“加”起來,還要“換湯也換了藥”。三是強化資金保障。高新區區級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3000余萬元,用于“名校+”工程整體發展、辦學條件改造提升、教師隊伍培養培訓及“名校+”獎勵激勵,全面保障“名校+”工作的積極性和有效性。
二、激發辦學活力,讓資源“動”起來
一是推動“名校”覆蓋。按照優質均衡、資源統籌、因地制宜原則,2019年以“名校+新校”“名校辦分校”組建“名校+”39個,讓“名校+”資源實現區域全覆蓋,把“名校”優質教育資源送到秦嶺腳下、灃河兩岸,讓高新區的學生可以“同上名師課”,多所學校通過“拆掉一堵墻”“架起一座橋”實現了兩校合一、優質發展。二是促進“+校”追趕。2020年,在總結“名校+”經驗的基礎上,全面推進“名校+”從“1.0版”全覆蓋,到“2.0版”深度融合,再到“3.0版”集團化升級,將新建學校全部納入“名校”管理,形成了像“高新一小+4所新建校+細柳片區校”“高新一中+4所新建學校+秦渡片區校”的工作格局,充分有效發揮了“名校”的優質教育資源。三是實現“名師”流動。制定《高新區企辦教師支援新建學校實施意見》,突破公民辦之間、各學段之間管理壁壘,2020年,從“名校”選拔任用校(園)長64名、教師200余名支援新建學校,安排300余名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成立“名校長+”領航工作室、“名師+”教研共同體396個,輻射教師1萬余名,讓新建學校開學即帶名校基因,促進新建學校高位啟航、迅速成長。
三、推進優質均衡,使名校“多”起來
一是實施“名校持續領航工程”。充分給“名校”放權,推動“名校+”集團化運行,讓每位校長縱向是“名校+”工作的執行者,橫向是“名校+”工作的決策者,讓高新區的“名校+”并非是“一校帶多校”,而是“多校參與、共同發展”,變“名校帶動”為“一群學校、一群人一起奔跑”,以科學、合理、高效的運行模式確保“名校”始終具有領航活力。二是實施“新校成名校培育工程”。近年來,高新區按照“品牌輸入、團隊幫扶、統一管理、師資共建、教學同步、穩步成長”的原則,加大對新建學校的培育力度,為50余所新建學校搭建展示平臺,每年開展一次“互比互看”活動,樹立先進典型,促進互學互鑒,全面實現了“新校一年成名校”目標,為高新區招商引資、招財引智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三是實施“新優質學校提升工程”。直面校際間差距,2020-2022年,連續三年通過“新優質學校成長工程”,40余所鎮街學校在“名校”的幫扶下,實現了軟硬件“雙提升”,校容校貌、辦學條件、師資水平、教學質量大幅提升,學區學生大幅回流,用群眾的話講“高新區的名校越來越多,把優質教育辦到了家門口”。
四、落實重點任務,把質量“提”起來
一是提升教研水平。“名校+”變學校小教研為大教研。近年來,各“名校+”學科教研組,重點圍繞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線上線下結合,定期開展“雙減”背景下的教育教學研究、教育評價研討及教師培訓等活動,同心協力、主動謀變、自我迭代,努力打造出高品質的“名校+”教研活動,提高了教學質量,促進了教師發展。僅2021年,立項國家級“十四五”重點課題4項、省市級課題330余項,結題國家級課題、省市級課題234項,現有國家級教學成果7項、省市級教學成果28項,近三年共培訓教師10萬余人次,新培養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1500余人,目前全區骨干教師2600余人,占比達到25%。二是落實“雙減”工作。每學期開學,各“名校+”組織成員校總結分析“雙減”落實經驗及存在問題,統籌調配課后服務內容、設備、師資等資源,統一安排“三個課堂”“作業管理”,研究教師減負問題,確保以“高效課堂教學+優質課后服務”讓學生減負不減質,推進“雙減”落實,助力學生成長、成才。目前全區中小學課后服務覆蓋率100%、學生覆蓋率96.4%,課后服務質量和家長滿意度均居全市前列。高新區“雙減”工作先后入選教育部第一批、第四批典型推廣案例,成功舉辦陜西省“雙減”工作現場推進會,并作經驗交流,先后被中央、省市媒體報道30余次。三是加強“五育并舉”。“名校+”的最大優勢在于資源共享。以高新區50所新建學校為例,中小學全部配備普通教室外,還高標準建設科學探究室、創新活動室、勞動教室等專用教室和報告廳、室內體育場、游泳池、勞動教育基地等,通過“名校+”內部統籌,課程統一安排、師資統一調配、場地統一使用,不僅有效彌補了新建學校、新聘教師在育人方面的經驗不足問題,同時也將新建學校設施設備、場館優勢發揮至最大,形成了區域間學校協調發展、協同育人的新格局。近年來,高新區中小學德育、思政教育、勞動教育、體育美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多次在全國進行交流,先后被中國教育報、陜西教育、新華網等媒體報道。四是服務區域發展。優質教育資源集聚是高新區吸附企業落地、吸引人才扎根的強勁砝碼。2019年至今,高新區累計投資建設資金140多億元,新建學校58所、改造提升學校87所、打造新優質學校40余所,在把最安全、最美麗的學校建到了群眾家門口的同時,緊抓國家級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國家級基礎教育優秀教學成果推廣應用示范區、教育部第二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師隊伍建設試點單位契機,全面深化基礎教育綜合改革,提升教育質量,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用“高”和“新”的教育品牌服務支撐高新區“雙招雙引”、園區發展和城市品質提升,讓群眾共享高新區發展成果,不斷提升群眾的教育獲得感、幸福感。
文章來源|教育部基礎教育司
文章作者|陜西省西安市高新區教育體育局
微信編輯|譚希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電池是新能源汽車和消費電子產品的“心臟”,續航極大程度影響著消費者的購買意愿。隨著市場對續航要求的不斷提升,高能量密度成為電池技術發
2023-01-14 22:33
西班牙橄欖油的產量和出口量,都位居世界第一,主要的出口目的地包括美國、法國和葡萄牙等國。而近年來,中國已經成為西班牙橄欖油出口增長速
2023-01-14 20:25
據國家煙草專賣局消息,1月13日,2023年全國煙草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強調,全行業要鞏固現代煙草產業體系優勢。全力穩固煙葉基礎
2023-01-14 19:45
大眾日報記者唐曉寧常青劉英1月14日,“黃河大集”春節季啟動儀式上,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聯合有關協會,綜合平臺數據、市場反饋、評審建議等有
2023-01-14 18:42
物流暢起來信心強起來——山東壽光見聞本報記者侯琳良“咱的白天都是從凌晨開始!”春節前夕,山東省壽光市的車流又多起來,人也多起來,蔬菜
2023-01-14 18:58
2023年1月14日,山東各地紛紛迎來新年第一場降雪。位于淄博市的潭溪山旅游度假區,由于海拔高、氣溫低,在持續降雪的同時,海拔800余米的山頂
2023-01-14 18:44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朱曉沖潘雯濟南報道隨著春節的臨近,黃金飾品也迎來了銷售的高峰期,各大品牌也都借此推出以生肖為主題的黃金首飾。1月13
2023-01-14 18:41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梁雯濟南報道山東迎來2023年首次寒潮和降雪。1月14日16時50分,山東省氣象臺繼續發布寒潮黃色、道路結冰黃色和海上大風橙
2023-01-14 18:58
雙匯發展(000895)在互動平臺表示,目前公司已推出自加熱米飯、啵啵袋等方便速食類產品,以及雙匯八大碗和家宴禮盒等中華菜肴類產品,相關產品
2023-01-14 18:25
山東大學威海前沿交叉科學研究院教授張寧委員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滿倩倩濟南報道山東省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于1月12日上午開幕。當天下午,各界
2023-01-14 1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