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民生 > 正文

2歲兒童山區旅居后反復發燒患“黑熱病” 醫院:在西安屬偶發

時間:2023-02-07 16:30:48    來源:北青Qnews    

據西安市兒童醫院消息,近日,該院接診一名2歲兒童,其反復發燒,最高41℃。入院后通過骨髓細胞學檢查發現杜氏利什曼原蟲,確診“黑熱病”。北京青年報記者從該醫院了解到,該患者有山區旅居史,目前已康復出院,該病在西安屬于偶發,僅此一例,人與人之間接觸不會傳染。該病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北部,在流行區應加強防蛉措施,避免白蛉叮咬。


(資料圖)

兒童反復發熱以為普通感冒

2月6日,據西安市兒童醫院消息,近日,2歲的小新(化名)突然出現發熱,體溫最高達41℃,間隔4-6小時反復。起初媽媽以為只是普通感冒,自行服用了感冒藥和退熱藥后,但孩子還是反復高燒,發熱時精神差,熱退后精神好,飲食均不受影響。媽媽著急了,趕快帶著小新來到該院就診。

小新入住該院呼吸科二病區后,反復查血常規顯示白細胞、紅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均明顯降低,腹部彩超提示脾大,及早完善了骨穿檢查,骨髓細胞學檢查回報涂片中可見杜氏利什曼原蟲。

在醫生的追問下,得知小新既往有山區旅居史。孩子的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和異常檢查結果均指向了一種病——“黑熱病”。

通過白蛉傳播 人與人接觸不傳染

2月7日,北京青年報記者從該院了解到,目前這名小患者已經康復出院,該病在西安屬偶發,僅此一例。

據介紹,黑熱病(kala-azar)是由利什曼原蟲寄生于人體或動物所引起的一種傳染病,通過白蛉叮咬進行傳播,以長期不規則的發熱、肝脾腫大、貧血為主要表現。黑熱病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西北部,西南部分區域也有較多病例報道,其中發病率最高的3個地區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甘肅省、四川省。內蒙古自治區、陜西省、山西省等為流行區。

該病主要傳染源為患者和病犬,通過白蛉傳播,偶有經輸血傳給患者或經胎盤傳給嬰兒。需要注意的是,人與人之間接觸是不會傳染的。

每年5-8月為白蛉活動季節,白蛉吸吮患者的血液時,原蟲便進入白蛉體內,發育繁殖成鞭毛體,7天后白蛉再次叮咬人體時,將鞭毛體注入,即可引起感染。原蟲主要寄生在患者的血液、肝、脾、骨髓和淋巴結中。

主要癥狀為長期不規則發熱

據了解,本病潛伏期是3-3.5個月,最短僅10天左右,最長可達數年之久,主要有以下癥狀:一是發熱,長期不規則發熱,中毒癥狀輕,初起可有胃腸道癥狀如食欲減退、腹痛腹瀉等,可有類似感冒樣癥狀。病程較長,可達數月,全身中毒癥狀不明顯。二是脾、肝及淋巴結腫大,脾明顯腫大,起病后半個月即可觸及、質軟,以后逐漸增大,半年后可達臍部甚至盆腔,質地硬。肝為輕至中度腫大,質地軟;偶有黃疸、腹水。淋巴結為輕至中度腫大。三是貧血及營養不良。在病程晚期可出現,有精神萎靡、頭發稀疏、心悸、氣短、面色蒼白、水腫及皮膚粗糙,皮膚顏色可加深故稱之為黑熱病。可因血小板減少而有鼻出血、牙齦出血及皮膚出血點等。

流行區需加強防蛉避免叮咬

在我國,銻劑仍然是首選的治療藥物,對于脾功能亢進嚴重、確有必要行脾切除的患者,在充分評估手術風險與脾切除獲益之后可以行脾切除。

目前尚未出現針對利什曼病的有效疫苗,遂減少黑熱病的發生尚需注意:在流行區進行黑熱病及防治的宣傳,提高居民自我保護意識與能力,保護易感人群,加強防蛉措施,避免白蛉叮咬。加強對于流行區內犬的管理,推廣使用含殺蟲劑的項圈,對犬只進行黑熱病檢查,發現病犬及時進行捕殺并深埋。每年5-9月白蛉活動季節對室內噴灑防蟲劑,使用含長效防蟲劑的蚊帳。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匡小穎

關鍵詞: 白蛉叮咬 北京青年報 中毒癥狀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