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民生 > 正文

為何吳三桂非要血洗陜西蒲城縣?是為了向滿清表忠心還是泄私憤? 當前熱文

時間:2023-02-22 19:31:04    來源:小島知風    

現今隸屬于陜西省渭南市的蒲城縣是一座千年古城,蒲城縣始建于西周末年周宣王時期,可以說蒲城縣是一座有著非常深厚歷史底蘊的千年古城。不過在清朝順治時期這座千年古城卻遭遇了屠城之災,這也是清朝歷史上一段鮮為人知的屠城慘案,那就是吳三桂血洗蒲城。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清朝順治六年(1649年),前明寧遠總兵吳三桂在投降清朝后,率領明朝最精銳的關寧鐵騎為清朝作戰,這一年吳三桂在陜西圍剿反清勢力,他率軍攻克了蒲城縣,隨后他下令將蒲城縣全縣軍民全部殺光,于是吳三桂的所部軍隊就將蒲城縣這座千年古城變成了人間煉獄,全縣軍民全部被殺光,古城的城墻也被毀,縣內全部財物都被吳三桂所部軍隊洗劫一空,一座歷史悠久的千年古城就此成為廢墟。

其實在明末清初時期,清朝統一中國的戰斗中經常出現屠城事件,就像清朝的豫親王多鐸在平定江南時,就先后制造了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的屠城慘案,還有英親王阿濟格在攻克大同之后,大肆屠城,制造了大同之屠的屠城慘案。

但是清朝統一戰爭中下令屠城的人大多是像多鐸和阿濟格這樣的滿洲王公貴族,他們主要就是用暴力血腥的手段屠殺漢人來震懾其他的漢人,防止漢人繼續反抗。

不過要知道吳三桂本身就是地地道道的漢人,他原來可是明朝的寧遠總兵,他所部的軍隊也基本都是明朝的關寧鐵騎,也都是漢人。在當時滿漢矛盾很尖銳的情況下,吳三桂居然帶著手下的漢軍對漢人進行了屠城,這是讓當時漢人最為痛恨的地方。

最讓人想不明白的地方就是為何吳三桂作為一個漢人會帶著手下的漢軍在沒有滿洲貴族下令屠城的情況下,他居然會主動下令屠殺城內所有軍民,下面就來詳細說一說這場鮮為人知的屠城慘案。

吳三桂血洗蒲城的歷史背景

其實吳三桂帶兵攻打蒲城是有著大的歷史環境和背景的,這個大環境就和當時的姜瓖大同反正有關系。

姜瓖本是明朝末年大同總兵,其家族在明朝為世襲的武官,在明朝覆滅之際,姜瓖被迫帶領大同軍民向農民起義軍首領李自成投降。在李自成的起義軍被清軍擊潰后,姜瓖就又帶領大同軍民向清朝投降,成為清朝的大同總兵。

在投降清朝之后,姜瓖本以為能受到清朝的厚待,結果清朝對他極不信任,派遣了英親王阿濟格鎮守大同,姜瓖雖然名義上是大同總兵,實際上是被阿濟格所監視。

阿濟格在大同實行了非常殘暴的統治,他不僅瞧不起姜瓖,經常折辱姜瓖,為人還極為好色,經常霸占民女,甚至連姜瓖的侄媳婦都不放過。

姜瓖的侄子娶妻,新娘子的花轎還沒過門,在大街上就被阿濟格看中,阿濟格直接命人把新娘子搶走了,姜瓖去找阿濟格要人,反而被阿濟格暴揍一頓趕了出去。

不光阿濟格折辱姜瓖,當時的清朝攝政王多爾袞也對姜瓖十分猜忌,經常訓斥姜瓖,因此姜瓖決意反清。順治六年(1649年),姜瓖率兵突襲阿濟格的英親王府,將英親王府上下全部殺光,只有阿濟格僥幸逃出大同,因此姜瓖就以大同為根據地,自稱興漢大將軍,宣布歸順南明永歷政權反清復明,這件事史稱姜鑲大同反正。

當時大同周圍地區有很多前明投降清朝的將領像姜瓖一樣受到清朝的猜忌或者滿洲貴族的折辱,所以他們一看姜瓖反清,很快就都響應姜瓖反清,就這樣大同周圍的十一個州縣都紛紛宣布反清復明。

前明延安總兵王永強就是如此,王永強宣布配合姜瓖反清,并聯合李自成殘部義軍將領高有才一同反清,二人率軍從延安南下到蒲城,準備據守蒲城抵御清軍。

清朝這頭也不太好過,當時為清朝統一天下立下大功的豫親王多鐸病逝,攝政王多爾袞則因弟弟多鐸病逝的打擊感染重病,而滿清的八旗主力部隊則被南方的南明政權拖住了,在西北地區的八旗軍主力還被阿濟格帶走去攻打山西大同的姜瓖及其響應者,當時多爾袞可以抽調的八旗軍兵力十分有限,在這種不得已的情況下,多爾袞只得把平定陜西地區反清勢力的任務交給了投降清朝的吳三桂和他所部原明朝的關寧鐵騎部隊。

吳三桂自從獻出山海關投降清朝之后,他的處境也不是很好,他眼見著南方的南明政權崛起,他又一直與南明政權保持聯系,清朝對他是十分不放心,雖然清朝給吳三桂封王封爵,還允許他繼續統領舊部關寧鐵騎。

但是清朝對吳三桂是極為防范,在政治上吳三桂沒有任何話語權,軍事上清朝也只是利用他去追殲李自成的起義軍,可以說清朝一直對吳三桂保持著警惕和猜忌。

在李自成敗亡之后,起義軍主力基本被剿滅殆盡,清朝就立刻把吳三桂及其所部調往駐防錦州,眼看著清朝對自己不信任和猜忌,吳三桂也知道問題出在自己身上,他也看到了清朝在南方對陣南明政權取得的戰果,因此他明白必須立刻切斷與南明的聯系,果斷向清朝表忠心才是生存之道,所以吳三桂就切斷了與南明的聯系,一再向清朝表忠心。

清朝對于吳三桂的思想轉變還是比較認可,但是觀其言還得看其行,所以當陜西和山西爆發大規模的反清浪潮之后,多爾袞就決定對吳三桂進行一次考察,那就是把駐防在錦州的吳三桂及其所部關寧鐵騎調到陜西去平定反清勢力。

當然,多爾袞當時也確實是無兵可用了,相比于其他前明投降過來的將領,吳三桂似乎還是更可信的。不過多爾袞對吳三桂也是極為防備,畢竟陜西的反清勢力都是原來的前明將領,與吳三桂都是同事,萬一吳三桂與他們合伙反清,那陜西局勢就更加復雜了。

因此多爾袞特意派了漢將李國翰率領一部分八旗軍去協助吳三桂,李國翰雖然是個漢人,但他卻不是明朝投降過來的,他的家族世代居住于遼寧鐵嶺,屬于關外的漢人,在清太祖努爾哈赤起兵時,李國翰就跟隨老爹李繼學投靠到了滿洲八旗軍中,在清太宗皇太極時期李國翰家族被編為漢軍鑲藍旗,李國翰更是成為漢軍鑲藍旗統領。

所以李國翰是清朝完全可以信任的漢將,他名義上是協助吳三桂,實際上就是被派去監視挾制吳三桂的人。這些就是吳三桂血洗蒲城的歷史背景。

三大因素推動了吳三桂血洗蒲城

由于清朝在占據陜西和山西之后命阿濟格總管兩省,阿濟格是一個極為殘暴的人,他在這兩個地區實行了殘暴統治,因此蒲城縣的百姓本身就不滿于清朝的殘暴統治,當王永強和高有才率領反清軍隊入駐蒲城縣時,他們受到了當地百姓的熱烈歡迎和擁護。

而王永強為了進一步凝聚人心,他在蒲城縣文廟內隆重的祭奠了自縊殉國的明末帝崇禎皇帝朱由檢,這場祭奠活動更加凝聚了蒲城全縣軍民抗擊清朝的決心,使得全城軍民上下一心反清。

吳三桂率領部隊抵達蒲城縣時就遭到了王永強帶領蒲城縣軍民的頑強抵抗,王永強是原明朝延安總兵,其所部軍隊也是明朝的主力邊軍三邊勁旅,戰斗力也非常強,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在與三邊勁旅交鋒之后很快就戰敗了。

而吳三桂一看硬剛不過三邊勁旅,于是就決定智取。第二天再戰時,吳三桂故意命令部隊假裝戰敗丟盔棄甲的逃跑,王永強的部隊一看吳三桂的部隊丟下軍需物資逃跑了,也不去追趕,都在原地爭搶吳三桂的部隊丟下的軍需物資,這時候吳三桂命令主力部隊突襲,殺了王永強的部隊一個措手不及,就這樣王永強的三邊勁旅被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打得潰不成軍。

眼見形勢不妙王永強只得下令撤退,在撤退的過程中王永強死于亂軍之中,王永強的三邊勁旅一被吳三桂擊潰,高有才的農民起義軍就更不好使了,很快李國翰率領八旗精銳奇襲了高有才的大營,高有才當場被李國翰斬殺。

王永強和高有才雖然被殺,但是二人的殘部跑入蒲城縣繼續組織軍民頑強抵抗,就這樣蒲城縣軍民在兩個軍事統帥都陣亡的情況下,依舊自發的奮勇抵抗吳三桂的軍隊。

翌日吳三桂親自率軍督戰,對蒲城縣發起總攻,當時蒲城縣內有一門土炮,于是蒲城縣軍民就用土炮轟擊吳三桂的攻城軍隊,蒲城縣的土炮也很厲害,連親自督戰的吳三桂都被土炮擊中,險些當場陣亡。

受傷之后的吳三桂惱羞成怒,命人火力全開務必不惜一切代價攻下蒲城縣,于是不到三天蒲城縣就被吳三桂的軍隊攻克了。在攻入蒲城縣之后,吳三桂在沒有請示任何清朝貴族的情況下,只告知了李國翰之后,就下達了屠城命令,吳三桂要求將蒲城縣全體軍民不分男女老幼全部誅殺,并拆毀蒲城縣的城墻,就這樣當時已經歷時兩千多年的蒲城縣古城被吳三桂摧毀,全縣軍民全部被殺無一幸免。

吳三桂下令血洗蒲城縣不外乎有三點因素在推動,其一,蒲城縣軍民負隅頑抗,還險些用土炮將他轟死,所以他是恨透了蒲城縣的軍民;其二,吳三桂是想做給李國翰看,他需要向清朝表忠心,正好可以通過此事借著李國翰之口向清朝表忠心;其三,吳三桂是要負責平定整個陜西地區的反清勢力,血洗蒲城縣正好可以起到殺雞儆猴,震懾其他反清勢力的作用。

在康熙年間修訂的《蒲城縣志》中就記載了吳三桂血洗蒲城縣的行為:(吳三桂)遂屠之,殺戮萬余人,匕筋無遺。

吳三桂血洗蒲城縣果然給周邊地區的反清勢力造成了極大震懾,此后吳三桂和李國翰聯軍很快很順利的就陸續平定了宜君、同官、宜川、安塞、清澗等縣城。

為了向清朝表示忠誠,吳三桂不僅從蒲城縣這里開始屠城,他還在陜西一帶瘋狂捕殺明朝皇室宗親,當時陜西一帶的明朝皇室宗親幾乎被吳三桂屠戮殆盡。

吳三桂如此表現也讓清朝對他越來越放心和信任,平定西北之后,清朝又讓吳三桂和李國翰聯軍剿滅張獻忠起義軍的余部,四川平定之后吳三桂又轉戰云南,在云南吳三桂擊潰了南明永歷帝朱由榔的政權,朱由榔被迫逃往緬甸,吳三桂又親自率軍追擊入緬甸抓獲了朱由榔,隨即在云南昆明吳三桂命人將朱由榔勒死,至此吳三桂的一番表現終于獲得了清朝的認可,因此吳三桂被清朝冊封為平西王,是清初開國為數不多的異姓王之一。

寫在最后

所以吳三桂血洗蒲城縣主要是為了向清朝表忠心,也捎帶著發泄蒲城縣軍民險些用土炮轟死他的私憤,清朝初期,清軍最善于就是用屠城的方式震懾和抑制反清勢力,后來姜瓖在大同被阿濟格打敗之后,阿濟格不僅殺光了姜瓖整個家族的人,也憤怒的血洗了大同城。

吳三桂屠戮蒲城縣之后,又跟著清軍屠戮了其他城市,這樣一來吳三桂就表現出了堅決擁護清廷的決心,也使得清朝對他越發信任和倚重,可以說吳三桂是不惜用無辜百姓的鮮血來換取清朝對他的信任和倚重。

清軍屠城的現象一直到順治親政后才逐漸停止,被吳三桂殺光和摧毀的蒲城縣一直到順治親政之后,順治下令重修蒲城縣城,并將周圍村鎮的居民遷到蒲城縣內,這才使得蒲城縣又有了人,后來一直到康熙中期蒲城縣才逐漸恢復到了往日的繁榮。

關鍵詞: 關寧鐵騎 的情況下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