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民生 > 正文

【全球速看料】上海代表團第二場“云采訪”聚焦就業、鄉村振興: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最終目的

時間:2023-03-07 15:28:10    來源:文匯    

鄉村振興示范村——沈楊村 本報記者 邢千里攝

民生所需,就是發展所向。昨晚,上海代表團第二場“云采訪”開啟。圍繞就業、鄉村振興等話題,全國人大代表梅兵、張義民在與媒體的互動中坦陳:最大的民生,也是最大的發展,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


(資料圖)

培育“致廣大而盡精微”的實用型人才

“大學生就業牽動人心,一頭牽系民生冷暖,一頭關乎經濟發展。”

現場,梅兵代表對政府工作報告中“社會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線”深有感觸,落至具體要求,就是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突出位置,保障好基本民生。

梅兵提出:面向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要推進研究生招生和培養體制機制改革,讓研究生站在創新的最前沿,加快培養國家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

“站在高校角度,招生、培養和就業是三個重要環節。”作為華東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她一直在思考,就業環節高校能主動做些什么?短期來看,她認為首先要引導在校大學生調整好心態,加強對學生的就業指導,提高其就業能力。學校為高校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搭建橋梁,為學生發掘更多就業崗位,比如開展企業招聘進校園、直播推介應屆畢業生等。對于有困難的學生制定一對一幫扶政策。

“長遠看,則要把握好入口。”梅兵認為,在專業和學科設置方面,學校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設置專業,具備一定的超前性,及時制定調整。課程體系、授課內容等也要接駁市場所需和技術前沿,讓校企盡可能銜接。現在已進入智能化社會,在她看來,相較于知識的獲取,思維和能力的培養更可貴,要培育出“致廣大而盡精微”的實用型人才。

農民長效增收,兼顧集體經濟長遠發展

作為閔行區浦錦路街道蘆勝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張義民代表提及家鄉變化頗有感觸:要讓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農村集體經濟富起來,農村生態環境美起來,帶領鄉親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他說,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完成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階段性任務。其中一些與村里正進行的實踐相契合,讓他倍感振奮。

“蘆勝村地處黃浦江畔,距離人民廣場約15公里,距離前灘約5公里,村委會將蘆勝村定位為‘前灘后花園’。”張義民介紹:這些年,蘆勝村自我造血,插上了互聯網+農業的翅膀,打造線上智慧農場產銷一體化平臺,村里4家合作社常年熙來攘往,每年接待游客超過10萬人次。這個曾經臟亂差的小村莊,環境變好了,村民收入增長了,日子過得越來越有滋味。村民們的自治共治意識隨之拔節生長,不少人主動站出來當起志愿者,志愿者隊伍從最初的11人擴大到178人。

喚醒了寶貴的土地資源和生產生活要素,村里的實踐讓張義民感到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重要性。今年,他將帶來建議,保障農民集體收益,探索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長效機制,將產業長期發展與短期分紅結合好,既保護農民長效增收,也兼顧集體經濟長遠發展。

作者:王宛藝

編輯:施薇? ? ??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關鍵詞: 長遠發展 集體經濟 最終目的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