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民生 > 正文

西安一小區業主抱團漲價,計劃三年讓房價再漲1.5萬,這現實嗎?_視訊

時間:2023-03-09 12:31:28    來源:羅sir職話    

“房子,不僅僅是拿來住的。”

作家杜強曾經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新冠疫情期間,我租住在北京一個小區里,那時候疫情防控正處于頂點,作為“業主自助群”群主,那段時間本小區接連發生陽性病例,已經是“重災區”,為了不被劃歸高風險地區,我帶著鄰居們抗爭的幾天里,我們爭取到低風險樓棟自由進出、輕癥患者居家隔離。


(資料圖片)

對此我自我感覺良好,甚至聯想到秋后算賬,生出可恥的悲壯感。可后來鄰居們監視、驅趕外來看守的時候,我已經變得軟弱。他們形容不明人員鬼鬼祟祟,指責他們隨地便溺、亂丟防護服,我全然無感,只注意到他們夾著胳膊、凍得哆哆嗦嗦,而且我更容易被另一類信息刺激到,比如有鄰居說,本小區鄰里團結、名聲在外,“房價又要漲一波了”。

對于每一個購房者來說,房地產更像是一場擊鼓傳花式的游戲,現在“花”傳到了他們自己手里,沒人不希望房價上漲。

近幾年來我們不斷提出“房住不炒”的總方針,但現實情況和我們的愿望總是不那么相稱,盡管在疫情的影響下,各地房地產稍有價格微跌,但轉眼而來的刺激樓市的措施,又再度讓房地產回暖。

炒還是還是不炒,這更像是一個選擇題,在經濟好的時候,我們需要遏制房地產的無序擴張以防金融風險;在經濟相對不那么好的時候,我們又迫切希望房地產能夠為經濟注入強心針。

在欲望和信心的加持下,有人的野心顯然更大。

西安一小區業主就為此制訂了三年漲價計劃,計劃讓小區成交價從2023年7月的每平方米2.5萬元,到2026年7月時要漲到每平方米4萬元,漲幅高達60%。

這個消息是《房地產報》報道出來的,綠城西安全運村5期芳華苑業主群2月26日流傳的一張截圖顯示,有業主在群內倡議,制訂三年漲價計劃,2023年7月小區成交價保持每平方米2.5萬元,到2026年7月,房價要達到每平方米4萬元。

而根據貝殼的數據,目前西安全運村成交價大概為每平方米2.1萬元。

關于國內房地產市場的泡沫,從多年前我們就已經開始贅述,更多的指標還是關于房價收入比的嚴重失衡為切入點的。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我們顯然還忽略了另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已經購房的不希望房價下跌的“既得利益者們”。

日本的經驗告訴我們,那些中產家庭拿出畢生積蓄重金購入東京房產,花費1500萬美元,貸款三十年購房,但在泡沫破滅后,房價跌到300萬美元、400萬美元,但人們的負債貸款卻一點也沒有減少。

這開啟了日本失去三十年的序幕。

今天,對于國內的購房者來說,他們也同樣沒有理由允許房價有任何幅度的下跌。

為了支撐起房價漲到4萬每平米,西安該小區的業主又有哪些計劃呢?

報道稱,為了完成漲價計劃,該小區業主提出每個苑出一個代表組成村支部委員會,每個業主掛牌價格需要通過村委會審核。審核不通過的家庭,村委會予以談話,駁回低價成交申請,并設定冷靜期一個月。

同時,對于多次談話依然執意要低價成交的,將被認定為“擾亂全村市場穩步上漲的家庭”,并打上“不友好家庭”標簽。

這個計劃的完美無缺,用“桃花源”來形容也毫不為過。

為了保證該小區的房價,那么最應該控制的,自然就是二手房成交價格了。

而所謂的“不友好家庭”,恐怕也和當初的房企“惡意降價”標簽有的一拼;至于“擾亂全村市場穩步上漲的家庭”,恐怕也是對市場這個概念,最大的誤讀。

根據綠城西安全運村的一位房產經紀人的說法稱,該小區位于“學區房”,因此這也是支撐業主漲價的信心與動力之一。

但同樣的,這個計劃的有效性,也值得我們懷疑,市場能不能被統一?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具體到家庭、個人,對于一套房產的價格標的和用處都是不同的,因為需求不同,自然我們也就很難統一二手房市場的價格。

一方面,綠城西安全運村有很多投資房地產的人,他們當然希望房價一直上漲;但另一方面,這個小區還有一些剛需住戶,一些急于變現的購房者等等,需求不同,自然這個所謂的協議也就難以達成統一。

出售房屋本身,依然需要遵循基本的市場規律。

不過縱觀國內房地產市場,“業主集體漲價”事件并非第一次發生,早在2018年,杭州就有小區業主在賣房時聯合漲價,這些小區業主在內部達成有關本小區“上調二手房價”的共識,并提出比當地二手房市場價每平方米高出至少一萬元的“二手房指導報價”。

現在看來,這個操作是不是非常眼熟?

價格不得低于指導價,這個本來是“有關部門”的規章制度,現在被被一些購房業主學了去,并且還學的爐火純青,學的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早在2021年,就曾經有房企打著新盤七折的口號出售房地產,以回籠資金,結果就被有關部門以惡意降價為由暫停了新房出售,直到恢復指導價為止。

其實關于房地產,歷來有一個說法是控制越多,房地產價格越高。

這個說法其實也并非沒有道理。

以讀書為例,過去為了彰顯公平分配入學名額,出臺了“就近入讀”的通知,結果卻事與愿違,讓學區房的概念應運而生,再度推高了房價的上漲。

在房價上漲最猛烈的2018年,一年一共有過450次地產調控,平均每個工作日就有兩條新措施出臺,但卻依然沒有阻擋房價上漲的步伐。

這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人口的持續流入到大城市,推動了供需關系的失衡,而越多的購房限制,反而讓房地產變得更為稀缺,在供不應求的市場失衡下,房地產當然就會快速上漲,而限制越多,理論上房地產就越是稀缺。

而稀缺代表著的,往往就是昂貴。

日本的經驗告訴我們,當日本房價高漲、出現泡沫的時候,日本也試圖通過增加房地產開發的難度來抑制價格上漲,對拿地、建樓提出這樣那樣的規定,導致后來沒有太多可建的房子。

但與此同時,由于人口的流入效應,需求增加,供給受限,導致地方房價反而越來越高,韓國前幾年也發生了類似的事情。

而最好的辦法可能是順其自然,允許開發商建更多房子,直到達到某個供需臨界點,而這取決于人口什么時候達到峰值,什么時候開始下降。

一開始房價可能會過高,但沒關系,等人口到了臨界點,供大于求的時候,市場力量會驅動房產價格下降。

因而,人口的持續變化和流入流出,才是衡量一個城市、一個地區房價水平的最好標準。

在人口總量減少的大背景下,西安該小區的業主,可能很難等到2026年房價上漲到4萬的那股力量。

因為決定房價上漲的根本因素,人口已經開始下降。

除非,未來三年西安的人口凈流入持續擴大,導致西安人口暴漲,推動西安本地房地產市場的供不應求,但考慮到如今的城鎮化已經達到峰值,未來的人口結構的流動性可能永遠也不會創造過去那樣的輝煌了。

總的來說,當我們在說市場的時候,我們究竟有沒有真正意識到市場這個兩個字背后的含義?我想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認知。

如果我們有事就拿市場這個詞出來說事,沒事就拿市場這個詞出來當擋箭牌的話,那么我們個人的一切行為和決策,顯然就不具備充分的理性。

尊重市場并非是一句空話,我們對于正確的概念如果不能夠充分理解的話,那么我們今天所做出的一系列行為和決策,可能會在未來的某一天釀成巨大的災難。

拿房地產這件事來說,尊重市場的前提不是什么限制人們的價格交易,規定指導價,最簡單的原則只有一個,那就是有人買、就有人賣,在這個過程中,不需要限制什么,讓大家根據自身的需求和實際情況,保障交易的透明和公平即可。

市場其實就這么簡單,不需要我們去妖魔化,更不需要我們去美化,市場就在那里,不偏不倚,不帶任何感情色彩。

當人口的減少以及老齡化影響到了我們對房地產自身的需求時,那么在未來可見的某一天,正如經濟學家辜朝明說的那樣,“也許五年、十年后,更多中國普通人終于有機會買入合適的房子,擁有更好的居住體驗。”

end.

作者:羅sir,新青年的職場內參。關心事物發展背后的邏輯,樂觀的悲觀主義者。關注我,把知識磨碎了給你看。

關鍵詞: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