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陜西漢中洋縣草壩村,一只朱鹮從架著“長槍短炮”的攝影愛好者頭頂飛過。村里的一家民宿因朱鹮常常“造訪”而在鳥類攝影圈知名,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愛好者。上世紀中期,朱鹮曾一度瀕臨滅絕。1981年5月,在洋縣被發現的7只野生朱鹮,成為當時全球唯一的野生種群。自此,當地開始了對這一極度瀕危物種的漫長保護歷程。如今在“朱鹮之鄉”的天空上時常能看到朱鹮的身影。
(相關資料圖)
3月18日,陜西漢中洋縣朱鹮生態園,一名洋縣本地的游客利用周末時間帶著孩子看朱鹮。透過觀鳥臺的玻璃窗,游客可以近距離觀賞朱鹮野化放飛訓練大網里人工繁育的朱鹮。
3月17日,陜西漢中洋縣青年路小學,一場由本校學生表演的皮影戲剛剛結束,講述了孩子們救助受傷朱鹮的故事。這所學校開發了許多以朱鹮為主題的社團課程,向學生傳遞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理念。
3月19日,陜西漢中洋縣草壩村,村民華英家民宿一樓的展示柜上,擺放著朱鹮形象的工藝品和有機黑稻、土蜂蜜等洋縣特色農產品。
3月18日,陜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華陽朱鹮繁育野化種源基地。這個位于秦嶺南麓、占地3.4萬平方米的朱鹮野化放飛訓練大網為70多只人工繁育的朱鹮提供了最接近野外的生存環境。(無人機圖片)
3月19日,陜西漢中洋縣白鶴村,95后野外巡護員韓宗良在一處民居天臺上記錄朱鹮筑巢的情況。在洋縣,目前記錄在案的野外朱鹮巢址有二三百個,超過一半在村民生活區附近。朱鹮的繁殖地和野外病傷亡信息大多數依靠當地居民提供。每年3月-7月是朱鹮的繁育期,韓宗良需要在巢址點位反復巡邏,確認朱鹮安全的同時,也記錄它們的行為習慣。
3月18日,陜西漢中洋縣,陜西朱鹮救護飼養中心,飼養員張芬在朱鹮籠舍外休息。她從2020年開始負責這一區域7個籠舍朱鹮的“日常起居”。其中既有人工飼養的,也有在野外受傷被送到這里醫治的朱鹮。
3月18日,陜西漢中洋縣朱鹮生態園,陜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宣教科科長張躍明講述朱鹮在野外的行為習慣。他今年58歲,1989年參與朱鹮保護工作,至今已有近34年。
每年3月-7月是朱鹮的繁殖季,陜西漢中朱鹮自然保護區的野外巡護員們都格外忙碌。27歲的巡護員韓宗良熟練地將摩托車停在洋縣白鶴村一戶人家旁,摘掉頭盔,露出略顯學生氣的一張臉。他一邊用家鄉話跟村民打招呼,一邊看向頭頂上方,村民劉金秀家院子里的一棵榆樹上,兩只野生朱鹮正在窩里準備產卵。
在陜西省漢中市洋縣,像這樣記錄在案的野生朱鹮巢址有二三百個,其中超過一半在居民區附近。繁殖期內,韓宗良幾乎每天都要驅車十幾公里,在幾個巢址點位反復巡邏,確認朱鹮安全的同時,也記錄它們的行為習慣。
朱鹮曾廣泛分布于東亞。20世紀中期,由于環境惡化、天敵威脅等因素,朱鹮相繼在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被宣布滅絕。1981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專家劉蔭增在陜西省漢中市洋縣姚家溝發現了7只朱鹮,被認為是當時全球唯一的朱鹮野生種群。自此,中國開始了對這一極度瀕危物種的漫長保護歷程。
這并不容易。今年58歲的張躍明回憶道,1989年他剛到陜西朱鹮保護觀察站工作時,全球野生朱鹮數量只有13只,僅比1981年剛發現時增長了6只,且大都生活在遠離人煙的山區。為了給朱鹮提供適宜生存的環境,人們幾乎用盡了所有辦法:朱鹮要在大樹上做窩,就封山育林、禁止濫采濫伐;朱鹮要在水田、河流、濕地里覓食,就引導農民保留天然濕地和冬水田,不施化肥、農藥,當地稻谷產量因此減少了20%以上。
與此同時,研究人員也在用各種方法了解朱鹮。張躍明在一次整理照片時發現,朱鹮沐浴時不斷擦抹脖頸和后背之后,這些地方羽毛的顏色會變得更深。他大膽推測,這個過程可能不僅是在清洗身體,還是在幫助羽毛染色,以便更快地在繁殖期形成保護色。后來這一推測果然被證實。談起30年間通過相機鏡頭發現的那些朱鹮不為人知的習性和特點,張躍明滔滔不絕。說到興起時,他模仿起朱鹮進水時嘴巴張開、脖子打顫的樣子,“就像人感覺冷時一樣。”
日復一日的耐心觀察,換來的是更為深入的了解。1993年,第一只人工繁育的朱鹮寶寶誕生。此后數年,科研人員先后攻克了朱鹮繁育、救治的難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繁育、飼養、管理、救治技術體系,朱鹮種群數量不斷壯大。據統計,目前全球朱鹮數量已超過9000只。它們的活動范圍也從大山深處向低海拔的丘陵、平原擴展,與人類生產生活的環境逐漸重合。
4年前,劉金秀家老屋院子里的榆樹上來了兩位“不速之客”。她爬上天臺一看,相距不過數米之外,大鳥白里透紅的羽毛纖毫畢現,一下子讓她聯想到赫赫有名的“國寶”朱鹮。有鄰居嫌朱鹮的叫聲不好聽,同村在朱鹮保護局上班的年輕人常常上門耐心勸說,還向劉金秀科普朱鹮保護的相關知識,每年給她100元的補貼費,讓她安心接受這兩位特殊“租客”在這兒安家。看著大鳥一次次從遠方銜回樹枝加固巢穴,劉金秀想起十幾年前家人們在這里一磚一瓦蓋起新房,那時的辛苦和期盼,化成了此刻的惺惺相惜。朱鹮與人類的共同點,或許比人類想象的還要多。
如今,人類已經成為朱鹮最主要的伴生物種,如何在改善朱鹮生存環境的基礎上,實現當地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的“雙贏”局面,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2018年,一個名為“鹮田一分”的生態項目落地洋縣華陽鎮,一家公益組織和陜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合作,在每畝田中留出一分不種任何作物的田,定期向內投放泥鰍、魚蝦,作為朱鹮的覓食區域。并且通過租用土地、雇用村民種植的方式,為村民提供穩定的工資收入,不用再“看天吃飯”。更多的洋縣農民,則吃上了“生態經濟飯”。由有機稻米、有機紅薯粉、有機菜籽油等組成的“朱鹮有機產品”品牌,通過互聯網直播,逐漸被人們熟知。
在朱鹮經常出沒的草壩村,村民華英在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資助下,將自家小院改造成民宿和觀鳥基地。他發動家人和村里的鄰居一起,為前來拍鳥的攝影愛好者提供吃、住、向導一條龍服務,逐漸在攝影圈里打開名氣。華英培養的十幾個負責帶路的向導,每人一天能賺兩三百元。油菜花和梨花競相盛開的春季,是拍攝朱鹮最“出片”的時候,華英家的民宿一房難求。小院里車停得滿滿當當,不僅有陜西本地的,還有“遼A”“粵B”這樣的遠來客。
在3月的洋縣郊外,一條寫著“朱鹮保護是拯救瀕危物種的成功典范”的標語,用最簡潔的方式向每位到訪者介紹著這里發生的“奇跡”,而這背后的心酸和不易,恐怕只有那些與朱鹮朝夕相處的人才能體會。由于棲息地的局限,近親繁殖和環境容納量飽和等問題仍威脅著這個重獲新生的種群。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縱然很難改變,這里的人們卻依然向著“人與自然如何和諧共生”這一問題不斷拋出答案。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孔斯琪 攝影報道 來源:中國青年報
關鍵詞: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多個旅游出行相關平臺數據顯示,春游等主題出游需求旺盛,出境團隊旅游試點開啟和擴圍明顯帶動出境游。當前,政策加力支持,地方發掘特色,企
2023-03-31 06:25
3月30日,管理規模超800億元的基金經理張坤代表產品——易方達藍籌精選披露2022年年報,再加上之前已披露年報情況,張坤、劉彥春、劉格菘、馮
2023-03-31 06:45
3月29日下午,中集集團(000039)在總部舉行了業績說明會。2022年度,中集集團(000039)實現營業收入1415億元;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及其他權益持有者
2023-03-31 05:41
3月30日,隨著新華保險(601336)發布2022年年報,A股五大上市險企2022年經營業績正式亮相。整體來看,五大上市險企合計實現歸母凈利潤1746 93億
2023-03-31 05:36
周四(3月30日)紐約尾盤,彭博谷物分類指數跌0 41%,報46 2536點。CBOT玉米期貨跌0 15%,報6 49-1 2美元 蒲式耳。CBOT小麥期貨
2023-03-31 05:27
其中,房地產板塊漲1 22%領跑,信息技術 科技板塊漲1 14%,可選消費、原材料、保健、公用事業、能源、日用消費品、電信服務、工業板塊漲幅介于
2023-03-31 05:39
今年地方新增專項債發行規模已超萬億元,約占全年限額的三成。專家表示,今年專項債發行使用以早發快用、加力提效作為重點,預計二季度發行進
2023-03-31 05:27
今年以來,截至3月30日,證監會和地方證監局開出46張罰單(行政處罰決定書),合計罰沒1 81億元。上述罰單中,涉及信披違法罰單25張,位居首位;
2023-03-31 05:23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于3月30日下午,組織召開了部分汽車主機廠參加的國六B切換情況座談會。從本次會議上了解到,目前國六B非RDE車型還有200萬輛左
2023-03-30 22:30
am時間和pm的區別是什么?1、am和pm最大的區別在于它們表現的時間段不同,am指的是夜晚12時到中午12時,用24小時表示法也就是00:00-12:00,
2023-03-30 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