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綜合 > 民生 > 正文

水潤中國·關中問渠|自古涇河富涇陽:船頭村 古渠惠澤千年

時間:2023-04-09 18:22:53    來源: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茍春 宋瀟 李佳雨

涇水肆意流淌于高山峽谷之中,由涇陽仲山谷口流入八百里秦川涇陽縣境,自秦代鄭國渠到今日涇惠渠兩千多年潤澤這里,關中有民謠曰“自古涇河富涇陽”。

涇河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不管是種莊稼、棉花,還是果樹,沒有水都是不行的。”涇河邊,船頭村村民張書生說。船頭村位于陜西省咸陽市涇陽縣王橋村,西北邊就是秦代鄭國渠首引水口遺址。千百年來,歷代引涇灌溉水利工程也在鄭國渠的基礎上惠澤這關中沃野,1935年,涇惠渠建成后,第一個斗渠的水也繼續潤養著這里。

“這里是陜西省的‘白菜心心’,大家都想來這兒。”2月底,生在河邊,長在渠旁的張書生將自己與涇河、涇惠渠的故事娓娓道來。

涇河第一渡

王橋鎮船頭村村民 張書生

2月底的船頭村,稍微有些冷清。耄耋之年的張書生在自己地里散步,看看莊稼和果樹,算著春灌的日子。雖然年事已高,但他精氣神兒十足,偶爾清晨,他還會騎著自行車鍛煉身體,往涇惠渠首的方向騎去。

“我們村的南邊就是涇河,我小時候就一直在河邊玩耍。”張書生說。

在張書生的記憶中,自己年輕時,這里還沒有修橋,河東西兩邊的涇陽縣、禮泉縣只有通過船渡來互相交流、運輸。“我父親以前就是一位船夫,他們有時扶著繩子靠腳的蹬力,有時依靠水的力量自然漂流渡河。”

王橋鎮船頭村村民 張書生

到如今,船頭村的船夫早已不在,船不見了蹤跡,渡口也已經變了模樣,但望著涇河,張書生還是能夠回想起古渡的熱鬧景象。

小時候,他常到涇河玩耍,看著船上的父親載著河兩邊的鄉親過河。在他的記憶中,河西的禮泉縣有很多人到他們這邊來買東西,載著貨物的牛車、馬車也是能上船的,“除開買一些糧食,有人還會買棉花回去紡線再織成衣服拿過來賣。”張書生說。

涇惠渠第一斗

“以前在我們這邊還有集市,河西禮泉的人經常過來買糧食。”張書生說。

同處涇河邊,為啥一河之隔的對面經常到來買糧食?這個問題讓幼時的他百思不得其解,但隨著年歲增加,閱歷增長,他也明白了,正是因為河東的他們有渠的灌溉,處于灌區內,用水有了保障,不像其他地方“靠天吃飯”,而是旱澇保收。“有時,離這200多里的人沒有糧食吃,都跑到我們這兒來買糧食。”他說。

鄭國渠首遺址

而即使是在一個村子里,南邊和北邊也是有區別的,“涇惠渠第一斗渠從村的南邊拐過來,村北涇惠渠的水澆灌不上,但是南邊受到涇惠渠的灌溉,這個(南北兩邊的)產量都差得遠了。”他說。

“不管是種莊稼、棉花,還是果樹,沒有水都是不行的。”雖說從小在船頭村長大,但張書生祖籍并非這里,而是祖輩搬遷至此,“有了水、渠、灌區之后,這里農業比較發達,就被叫做陜西省的白菜心,的確是白菜心心,到處的人對這里是很向往的。”

關鍵詞:

上一篇:
下一篇:

凡本網注明“XXX(非中國微山網)提供”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其真實性負責。

特別關注